第12章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剧本与李煜的囚徒血泪(1 / 9)
上回书咱们说到,柴荣三征南唐,逼得李煜肉袒出降,一手将后周的疆域扩至长江北岸;可这位雄主志在幽云,北伐契丹刚收复三州,就被急病夺去性命,临终前将统一天下的遗愿托付给赵匡胤。
彼时的赵匡胤,握着老领导的手含泪应下,转身却盯着汴梁皇宫里那把金灿灿的龙椅;而李煜则被押往北方,金陵城里“手提金缕鞋”
的逍遥日子彻底成空。
这一回,陈桥驿的黄沙将卷起改朝换代的风暴,汴梁的囚笼中则会流淌出字字泣血的词章。
先说赵匡胤这边,柴荣离世后,七岁的幼帝柴宗训继位,朝政由太后符氏与宰相范质打理。
赵匡胤身为殿前都点检,手握后周最精锐的禁军,又在南征北战中攒下满朝威望,早有心腹石守信、高怀德等人暗中劝他“取而代之”
。
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早已盘算妥当,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边境突然传来急报——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兵锋直指镇州。
符太后与范质慌了神,没辨明消息真假,就急命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御敌。
这正是赵匡胤等了许久的机会,他当即点兵,带着石守信、赵普等心腹,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出了汴梁。
大军行至陈桥驿时,天色已晚,赵匡胤下令扎营休整。
当晚,军营里就开始流传“主少国疑,点检当为天子”
的流言,士兵们窃窃私语,越说越觉得“只有赵将军能保大周安稳”
。
赵普与石守信则趁机召集将领,在帐中商议“拥立赵匡胤为帝”
,将领们本就对赵匡胤忠心耿耿,又怕幼帝掌权后自己失了兵权,纷纷举双手赞成。
次日清晨,赵匡胤“宿醉未醒”
,刚走出帐外,就见数千士兵手持兵器,整齐地跪在营前,齐声高喊:“诸将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
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石守信就捧着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快步上前披在他身上。
士兵们立刻山呼“万岁”
,声浪震得陈桥驿的树枝都微微晃动。
赵匡胤故作惊愕,连连摆手:“你们这是陷我于不义!
先帝待我恩重如山,我怎能篡夺幼帝的江山?”
赵普连忙上前劝道:“将军若不答应,士兵们恐生哗变,到时候不仅镇不住契丹,汴梁也要乱了!
为了天下安稳,将军您就应了吧!”
将领们也纷纷跪地恳请,赵匡胤“推辞”
再三,才“无奈”
点头:“罢了!
既然诸位将士信任我,我便答应。
但你们要立誓,进城后不得惊扰百姓、不得伤害幼帝与太后,否则定斩不饶!”
士兵们齐声应诺,一场“黄袍加身”
的大戏,就此落下帷幕。
随后,赵匡胤率领大军调转马头,浩浩荡荡返回汴梁。
守城的将领本就是他的旧部,见他身披黄袍,立刻打开城门。
范质、王溥等大臣得知消息,虽惊怒交加,却也无力回天,只能跪地称臣。
赵匡胤进城后,遵守诺言,善待柴宗训与符太后,还下旨“不改国号,仍称宋”
(史称北宋),自己则登基为帝,是为宋太祖。
从陈桥兵变到登基称帝,不过短短五天,赵匡胤就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改朝换代,把这场大戏演得跌宕起伏,既得了江山,又赚了“仁义”
的名声。
而另一边的李煜,此时正被软禁在汴梁的“违命侯府”
里。
这座院落不大,院墙高耸,门口有士兵日夜看守,再也没有了金陵皇宫的雕梁画栋、曲径通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