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困兽之斗(1 / 11)

加入书签

上回书咱们说到,柴荣二征南唐,一手靠工程师的“水轮炮”

“浮桥”

破了寿州城的天险,一手靠赵匡胤夜袭紫金山,把李景达的五万援军打得溃不成军。

这座啃了近一年的“硬骨头”

终被拿下,淮南半壁江山彻底落入后周手中。

而李煜在金陵城里,装病躲不过、拜佛求不来、写骈文被柴荣当成笑料,除了对着战报唉声叹气,竟拿不出半点像样的对策。

可这五代乱世从不等沉溺的君主,柴荣刚在寿州城安抚完百姓,就已开始打磨三征的刀枪;李煜则被逼到了墙角,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启“困兽之斗”

,南北双方的终极较量,眼看就要在长江两岸拉开帷幕。

先说柴荣这边,拿下寿州后,他没急着班师回朝,反而把中军大营设在了寿州,天天召来赵匡胤、李重进等将领推演战局。

御案上摊着新绘制的长江流域地图,柴荣的手指沿着长江北岸一路滑动,最终停在濠州与泗州之间:“前两次南征,咱们拿下了淮南十四州,如今南唐的防线只剩长江天险。

第三次南征,朕要让大军从这里渡江,直扑金陵!”

为了突破长江,柴荣又祭出了“技术流”

——他让随军的工程师们沿着淮河打造大型战船,还特意从吴越国招募了一批熟悉水战的水手,编入后周水军。

工程师们日夜赶工,造出的战船不仅体型庞大,还在船舷两侧加装了铁板,既能抵御弓箭,又能撞沉南唐的小船。

赵匡胤则带着士兵在淮河上演练水战,从登船、划桨到水上列阵,一遍遍反复操练,原本只擅长陆战的后周军,渐渐有了水军的模样。

有大臣劝柴荣“休养生息,再图南征”

,柴荣却摇了摇头,指着地图上的金陵:“李煜现在就像惊弓之鸟,咱们一停,他就会缓过气来。

趁他病要他命,这才是灭唐的最好时机!”

说罢,他下旨从汴梁调运粮草、兵器,源源不断送往淮南,整个后周就像一台高运转的机器,全力为三征南唐做准备。

再看金陵城里的李煜,寿州失守、援军溃败的消息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徐铉等大臣天天在殿上劝谏,让他“整顿长江防线、招募士兵”

,连一直不问政事的小周后都忍不住劝他:“陛下,就算不求胜,也得守住长江,不然金陵就成了空城!”

李煜这才终于从诗词里抬起头,被逼着开启了“困兽之斗”

可他的“备战”

,依旧透着文人的慌乱与外行——他先是下旨“招募勇士守长江”

,却没规定粮饷、军饷,百姓们怕白白送死,没几个人愿意参军;后来又听信宦官的建议,把金陵城里的百姓强征来加固城墙,连老人、孩子都被拉来搬砖石,弄得民怨沸腾。

最荒唐的是,他竟让宫廷乐师谱写“战歌”

,让士兵们在守城时传唱,说“歌声能壮士气”

乐师们硬着头皮写了《保江南》,歌词满是“长江天险不可破,南唐江山万年固”

的空话,士兵们唱着别扭,听着更没底气。

徐铉见了,急得直跺脚:“陛下!

士兵要的是粮食、兵器,不是空泛的歌声啊!”

可李煜却固执地说:“士气振了,才能守住城,你不懂!”

即便如此,南唐也并非全无抵抗之力。

老将林仁肇在紫金山兵败后,收拢了残兵,驻守在长江南岸的采石矶——这里是长江最窄的地方,也是后周最可能渡江的地点。

林仁肇亲自带着士兵在江边搭建防御工事,在水里插满尖木,还把战船排成“一字阵”

,日夜巡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