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困兽之斗(2 / 11)

加入书签

誓要“与采石矶共存亡”

他还上书李煜,请求“主动出击,烧掉后周的战船”

,可李煜怕激怒柴荣,硬是压下了奏疏:“林将军,咱们只要守住就行,别主动惹事。”

林仁肇看着驳回的奏疏,气得拍了桌子:“陛下这是把南唐的江山,当成了能靠忍让保住的玩物!”

可他终究是臣子,只能咬着牙加固防线,眼睁睁看着后周的战船在淮河上越来越多。

此时的长江两岸,一边是柴荣摩拳擦掌,战船列阵待,士兵们士气如虹;一边是李煜慌慌张张,备战乱象丛生,只有少数将领还在苦苦支撑。

这场三征南唐的大战,究竟是柴荣一举渡江灭唐,还是李煜能靠长江天险再撑一阵?林仁肇的防线能否挡住后周的铁蹄?赵匡胤在这场大战中,又会立下怎样的功劳,为自己的未来再添筹码?这五代乱世的终局之战,已悄然拉开了序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

一、周军砺海:柴荣打造两栖劲旅,李煜惊闻周师渡淮

显德五年(公元957年)的春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汴梁城外的汴河两岸,一片繁忙景象。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工匠们嘹亮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在空气中回荡。

这里正是柴荣大张旗鼓打造战船的地方。

他决心为即将到来的三征南唐之战亮出“终极必杀技”

,一举攻克南唐。

河岸上,数十艘战船的龙骨已经初具雏形,它们犹如沉睡的巨兽,静静地横卧在河边。

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其中,有的在铺设船板,有的在安装桅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远处的空地上,数百名北方士兵身着湿漉漉的铠甲,正紧张地进行着训练。

他们在吴越籍水军将领的指导下,练习着游泳和划船技巧。

水花四溅,溅湿了士兵们的衣襟,但他们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艰苦的训练,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柴荣站在岸边,凝视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相信,这些精心打造的战船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必将成为他征服南唐的利器。

在此之前,后周已经进行了两次南征,但尽管在陆地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却始终无法突破南唐的长江天险。

这主要是因为后周军队不擅长水战,面对汹涌的江水和南唐强大的水军,他们显得束手无策。

柴荣作为后周的皇帝,对这种局面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明白,如果想要彻底消灭南唐,就必须克服“北方人不善水战”

的固有观念,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

于是,他下定决心,从国库中拨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战船和训练水军。

为了能够迅提升水军的实力,柴荣还采取了一项重要的举措——派遣使者前往吴越国。

他以“共分南唐疆土”

为诱饵,成功借调了二十名精通水战的将领。

这些将领都是吴越国的精英,他们常年在钱塘江和长江流域作战,对当地的水流、风向等自然条件了如指掌,拥有丰富的水战经验。

对于后周来说,这些将领无疑是急需的“活水”

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水战技术和战术,还为后周的水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信心。

在这些将领的指导下,后周的水军开始迅崛起,逐渐掌握了水战的技巧和要领。

这一天,阳光明媚,柴荣身着龙袍,意气风地亲自来到了造船工地。

他的步伐稳健有力,每一步都似乎带着一种威严和决心。

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碌地建造着一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