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朱温的枭雄之路与大唐王朝的最后挽歌(5 / 10)

加入书签

军实在是太骄横了!”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句话竟然会在第二天就被朱温得知。

朱温得知后,立刻上奏,言辞恳切地表示:“长安如今遭遇粮荒,百姓生活困苦。

微臣愿派遣三千精兵护送粮草入京,以解燃眉之急。”

表面上看,朱温此举是为了帮助长安解决粮食问题,但实际上,他的真正目的是想将自己的军队插入长安。

这样一来,他便可以在长安城中站稳脚跟,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

唐昭宗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地看着手中的奏折,额头上冷汗涔涔。

他心中的恐惧如潮水般汹涌,让他整夜难以入眠。

他深知朱温这头恶狼已经对自己虎视眈眈,而自己却手无寸铁,没有一兵一卒可以依靠。

此刻的他,就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一般,只能无助地看着那把高悬在头顶的屠刀,一点点地逼近。

汴州的风,带着朱温的野心和欲望,无情地吹向了长安。

这股风,不仅吹散了唐昭宗最后的一丝希望,更预示着一场腥风血雨的到来。

朱温的黑手,正像一条阴险的毒蛇,悄悄地、却又坚定地伸向皇权的核心。

他的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策划,每一个动作都暗藏杀机。

而那位试图挽救大唐于水火的年轻皇帝,是否能够在这场生死较量中逃过一劫呢?

长安城里的宫墙,虽然高耸而坚固,但它们真的能够抵挡住来自汴州的铁骑吗?唐昭宗不禁心生疑虑,这些宫墙是否只是一道看似强大的屏障,实际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呢?

二、唐昭宗的&0t;困兽之斗&0t;:末代皇帝的无奈与挣扎

躲在四川成都的唐僖宗,终究没熬过乱世的颠沛,年仅二十七岁就撒手人寰。

临终前,他拉着宦官田令孜的手,连话都说不囫囵,只望着长安的方向流泪。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簇拥着僖宗的弟弟李晔即位,是为唐昭宗。

这位新皇帝刚登基时,眼里还燃着几分少年人的锐气。

他看着朝堂上宦官与藩镇的影子交织,听着各地节度使“请求”

世袭的奏报,攥着拳头对宰相杜让能说:“朕不能像先帝那样当傀儡!

朕要重组禁军,练出一支能打仗的军队,把朱温、李克用那些藩镇一个个收拾了,重振大唐的江山!”

杜让能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嘴角苦。

有个老臣忍不住低声说:“陛下,重组禁军得有钱粮啊……如今国库比脸还干净,连神策军的军饷都欠了半年,拿什么练新军?”

唐昭宗咬着牙,一拍龙椅:“没钱,朕就自己想办法!”

他让人把宫里的金银器皿、珠宝玉器全搬出来,摆在内殿里清点——那对镇国之宝的玉如意,是太宗年间传下来的;那套金酒杯,是玄宗赐给杨贵妃的;还有皇后的凤冠,上面的珍珠都磨得乌了。

昭宗闭着眼,让内侍拿去变卖,声音带着颤抖:“只要能练出军队,这些身外之物,不要也罢!”

就靠这点变卖祖产的钱,他勉强凑起一支数万人的禁军。

士兵多是长安街头的流民,拿着生锈的兵器,连铠甲都凑不齐。

可昭宗却像看到了希望,亲自到校场训话:“你们都是大唐的勇士,跟着朕,定能收复河山!”

士兵们稀稀拉拉地喊着“万岁”

,眼里却没多少底气。

新军刚组建三个月,麻烦就找上门了。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本就瞧不上这个年轻皇帝,见他想练军夺权,干脆打着“清君侧”

的旗号,带着三万兵马杀向长安,说是要“除掉蛊惑陛下的奸臣”

唐昭宗又惊又怒,决定御驾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