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安禄山的狡黠谋逆与大唐的危局初现(7 / 7)

加入书签

兵们的怒火并未平息。

他们提着滴血的刀,又潮水般围向杨贵妃的马车,刀光映在车帘上,晃得人心里寒。

“杨国忠虽死,其妹杨玉环仍在陛下身边!

此女祸乱后宫,迷惑圣听,留着必是后患!”

不知是谁喊出这句话,立刻引来一片附和:“请陛下赐死贵妃!

以绝后患!”

李隆基脸色惨白,死死攥着车帘,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淌。

他回头望着马车里的杨贵妃,那个让他耗尽心血去宠爱的女子,此刻正隔着纱帘望着他,眼神里没有惊慌,只有一片死水般的平静。

“爱妃……”

他声音哽咽,拉着她的手不肯放,“朕……朕对不起你……”

杨贵妃轻轻抽回手,取下头上那支陪了她多年的金步摇——钗头的凤凰嘴里衔着的明珠,还是当年玄宗亲手为她戴上的。

她将金钗塞进李隆基掌心,指尖冰凉:“陛下保重。

若臣妾一死能安军心,能保陛下平安,便是臣妾的造化了。”

她转身走向驿站旁的佛堂,背影在烈日下拉得纤长。

佛堂里的香炉还燃着残香,她望着墙上的观音像,缓缓闭上眼。

当三尺白绫垂下时,风吹动了佛堂的窗纸,出细碎的声响,像极了长安城里落雪的声音。

后来有人说,贵妃临死前,头上的一支金钗不慎滑落,滚到了佛堂外的草丛里。

几日后,一个路过的老农捡到了这支钗,钗头的珍珠在阳光下亮得刺眼。

老农不懂这是宫中之物,只当是寻常饰,后来辗转卖到了民间。

再后来,江南一带竟传出“贵妃未死,持金钗隐居”

的说法,有人说在海边见过一个戴金钗的女子,眉眼像极了杨贵妃,也有人说那金钗被道士作法,能显灵验……真假虚实,终究成了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金钗传奇”

,在乱世里被人反复念叨。

马嵬坡的鲜血,终究染红了大唐盛世最后一块华丽的外衣。

李隆基带着残兵继续西逃,最终躲进了成都的行宫,昔日的帝王威严,只剩下满头霜雪和无尽的悔恨。

而太子李亨,则在北上灵武后,于军帐中披上了龙袍,是为唐肃宗。

他站在地图前,望着被叛军分割的江山,握紧了拳头——属于玄宗的时代已经落幕,属于他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中原大地,安禄山的叛军还在烧杀抢掠,洛阳的宫阙成了废墟,长安的街市长满了荒草。

但郭子仪已在河东举起了勤王的大旗,李光弼正率领朔方军星夜兼程,无数百姓拿起锄头镰刀,自组成义军抗击叛军。

一场决定大唐生死存亡的恶战,正在烽火中拉开序幕。

这满目疮痍的江山,是能在废墟上重归一统,还是会在战乱中彻底崩塌?那些在乱世里挣扎的人们,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