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双雄救国的铁血征程与皇室恩怨的剪不断理还乱(1 / 8)

加入书签

上回书说到,天宝十五载的风,吹垮了大唐最后的体面。

安禄山在范阳竖起的反旗,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帝国的脊梁上。

那十万铁骑踏过黄河时,溅起的不是水花,是中原百姓的血泪——洛阳的宫阙被焚作焦土,潼关的尸骨堆成了山,连长安朱雀大街上的石板,都被叛军的马蹄磨出了深深的凹痕。

曾经车水马龙的街坊,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间呜咽的风声,墙根下偶尔闪过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民,见了人就像惊兔般逃窜,嘴里还念叨着“胡兵来了”

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逃出长安时,銮驾的车轮碾过未央宫的残砖,出“咯吱”

的哀鸣,像极了这座王朝的呻吟。

可谁能料到,一场仓皇奔逃,竟在马嵬坡酿出惊天悲剧。

禁军士兵的刀光映着烈日,不仅砍碎了杨国忠的骄横,也斩断了帝王最后的温情。

杨贵妃自缢的佛堂里,香炉里的残香燃了三日未绝,仿佛在替这位绝代佳人,为盛唐唱一曲挽歌。

那支遗落的金钗后来在民间流转,有人说它沾了贵妃的血,夜里会光;也有人说它被埋在马嵬坡的土里,每逢清明,会从草根下透出一点珠光——终究是乱世里,人们对那段繁华与悲凉的念想,缠成了剪不断的丝。

太子李亨在灵武的军帐里披上龙袍时,烛火正映着他布满血丝的眼。

帐外的朔风卷着沙尘,拍打着简陋的营帐,与长安宫殿的雕梁画栋判若两个世界。

他攥着传国玉玺的手在抖,不是因为畏惧,是因为肩上压着的江山——父亲逃去了成都,长安落了贼手,中原千里沃野成了战场,这副烂摊子,终究要他来收拾。

当“肃宗”

的年号传遍朔方军时,士兵们举着刀欢呼,声浪盖过了风声,那是绝望里燃起的一点星火。

而此时的大唐,正等着两位“救火队员”

登场。

郭子仪在河东接到勤王诏时,正站在结冰的黄河边,望着对岸叛军的营帐。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亲手点燃了火把,烧断了河上的浮桥,火光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声音却斩钉截铁:“不破贼营,誓不还朝!”

他麾下的朔方军,是从西北戈壁里滚出来的硬骨头,刀劈过吐蕃的铠甲,箭射穿突厥的帐篷,此刻正磨着刀刃,等着跟安禄山的叛军好好较量。

李光弼在常山接到调令时,刚用计端了叛军的粮道。

他站在城楼上,望着被俘虏的叛军士兵,眼神冷得像关外的冰。

这位契丹出身的将军,用兵素来诡谲,当年在幽州,他能让安禄山的部下心惊胆战,如今面对老对手的叛军,更是憋着一股劲。

他让人把缴获的粮草分给百姓,自己啃着干硬的麦饼,对部下说:“长安的宫阙还等着咱们回去扫尘,这仗,只能赢!”

长安城的残垣断壁间,荒草已经没过了膝盖。

曾在曲江池畔斗诗的文人,有的死在了乱兵刀下,有的背着书箧逃往江南;曾在教坊司弹琵琶的乐师,如今在叛军的营里被逼着奏乐,指尖弹的不是《霓裳羽衣》,是泪。

但朱雀门的石狮子还立在那里,虽然被箭射得满身伤痕,却依旧瞪着眼睛,望着东方——那里,有郭子仪的铁骑正在踏雪而来;那里,有李光弼的军旗正在逆风飘扬。

新的故事,就在这断墙与烽火间徐徐展开。

是郭子仪能收复两京,还是叛军会继续肆虐?是肃宗能重整河山,还是乱世会没完没了?那些在战火里挣扎的百姓,那些在军帐里不眠的将军,又将书写怎样的传奇?且看下文……。

一、郭子仪的&0t;职场逆袭&0t;:老将军的崛起之路

郭子仪接到平叛诏令的那日,正是暮春时节,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