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开元盛世的繁花似锦与暗流涌动中的爱恨纠葛(1 / 8)

加入书签

上回书说到,李隆基历经玄武门喋血般的惊险,在与太平公主的权力终局对决里,以雷霆手段清算了朝堂上盘根错节的公主党羽,终于踩着刀光剑影登上九五之尊,改元开元,立誓要让大唐重现贞观气象,甚至要创下一个前无古人的盛世。

朝堂之上,新帝与宰相姚崇正掀起一场刮骨疗毒般的改革。

那姚崇本是三朝老臣,深谙治国之道,一上任便拿出十条改革纲领,从裁汰冗官到整顿吏治,从抑制外戚到禁绝奢靡,条条都往痛处扎。

李隆基对此全力支持,君臣二人如同配合多年的工匠,一个挥锤定音,一个精雕细琢,短短数月便将朝堂上的沉疴宿疾剜去不少——那些靠着皇亲国戚关系混吃俸禄的闲散官员被扫地出门,地方上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被绳之以法,连宫中豢养的数千只供人取乐的鹰犬都被放生,一时间朝野上下新风拂面,连长安街头的贩夫走卒都在议论:“新官家是要动真格的了!”

可这盛世蓝图刚画了个轮廓,后宫的烦心事就像苍蝇似的缠了上来。

李隆基登基前,身边已有王氏、赵氏、武氏几位妃嫔,其中王皇后出身将门,当年在他动政变时曾与他同甘共苦,按理说该是后宫之主。

可这王皇后偏偏膝下无子,在母凭子贵的后宫里,这便是最大的软肋。

偏偏那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生得花容月貌,又极会揣摩圣意,哄得李隆基日日往她宫里去,渐渐有了取代皇后之心。

这日李隆基刚在朝会上痛斥了几位拖延改革的老臣,回到后宫便被王皇后堵在门口。

那王皇后哭得梨花带雨,手里攥着当年李隆基落魄时她偷偷塞给他的半块饼子,哽咽道:“陛下忘了当年在潞州,是谁变卖饰给您凑军饷?如今刚坐稳龙椅,就要被狐媚子迷了心窍吗?”

李隆基本就心烦,被她一提旧事更是火冒三丈,甩袖而去,却不知这一幕早已被武惠妃的心腹看在眼里,转头便添油加醋报了过去。

后宫的暗流还没平息,长安城的阴影已悄然蔓延。

城西的平康坊里,几个波斯商人正用蹩脚的汉语与官员密谈,他们带来的不仅有香料珠宝,还有西域诸国对大唐边军布防的打探;皇城根下的茶馆里,说书先生唾沫横飞地讲着“武则天转世”

的流言,听得茶客们交头接耳,却不知这流言正是太平公主的残余势力在暗中散布;就连负责漕运的官员都在偷偷抱怨,江南的粮船迟迟不到,运河两岸的流民已开始聚集,而负责押运的官差却在扬州城里醉生梦死。

这日傍晚,姚崇拿着一份奏折急匆匆进宫,见李隆基正对着一幅西域地图出神,便低声道:“陛下,吐蕃使者在边境扣留了我们的商队,还放话说‘若不归还河西九曲之地,便要兵临长安’。

更棘手的是,洛阳粮仓的账目对不上,管事的官员说是‘被老鼠啃了’,臣看怕是有人中饱私囊啊。”

李隆基眉头紧锁,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在他眼中明明灭灭。

他知道,这盛世之路从来不是坦途,朝堂的改革要推进,后宫的风波要平息,边境的狼烟要防备,民间的隐患要根除。

他握紧了腰间的玉带,指节因用力而白——这龙椅坐得越稳,越能体会到:这天下的担子,比当年在玄武门举起的刀,要重上千倍万倍。

欲知李隆基如何化解这内外困局,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姚崇&0t;灭蝗&0t;奇策:朝堂上的&0t;虫虫危机&0t;大辩论”

开元三年的夏天,中原大地本该是麦浪翻滚、稻禾青青的时节,谁料一场灭顶之灾毫无征兆地扑了过来。

先是天边掠过几缕黄褐色的云翳,细看竟不是云——那是成团成簇的蝗虫,翅膀扇动的声音像千万面破鼓在敲,密密麻麻遮得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