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姑侄斗法的权力迷局与开元盛世的艰难开篇(1 / 8)

加入书签

上回书说到,李隆基动唐隆政变,如惊雷破云,一夜之间斩韦后、诛安乐,将那对母女的女皇梦碾得粉碎。

长安城的宫墙洗尽血污,太极殿的梁柱间终于散去了韦氏专权的阴霾,连朱雀大街上的风,都仿佛清爽了几分。

满朝文武以为这下该迎来太平,谁曾想,刚送走豺狼,又要面对猛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这对曾并肩破敌的叔侄,竟在权力的棋盘上摆开了阵势,一场姑侄间的龙虎斗,正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要说这太平公主,可不是寻常的金枝玉叶。

她是武则天最疼爱的女儿,打小在朝堂的刀光剑影里泡大,看惯了母亲如何以女子之身号令天下,也亲历了李显复位时的波谲云诡。

论资历,她辅佐过三朝皇帝,当年张柬之动神龙政变,她在暗中牵线搭桥;后来李重俊兵变,她冷眼旁观,坐收渔利;及至李隆基诛韦后,她更是以宗室长公主的身份稳住朝局,论功行赏时,连新帝李旦都要敬她三分。

如今朝堂上,七个宰相里倒有五个是她举荐的,禁军将领半数是她的心腹,连皇帝的诏书,都得先经她府中过目才能颁布。

她府门前的车马比皇宫还要热闹,官员们捧着奏章排队等候批示,那派头,俨然是“无冕女皇”

而李隆基呢,虽不及姑母根基深厚,却像一把刚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唐隆政变中,他连夜率三百禁军闯宫,临危不乱,杀伐果断,一夜之间扫平韦氏党羽,那份胆识与魄力,连老臣们都暗自咋舌。

如今他虽只是太子,却已显露出治国之才——他奏请父皇起用姚崇、宋璟等贤臣,整顿吏治;又力主削减宗室特权,把那些仗着皇亲身份横行霸道的郡王们贬到地方,引得长安百姓拍手称快。

东宫之中,谋士如云,武将如林,隐隐已有与太平公主分庭抗礼之势。

这姑侄二人,一个是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老狐狸”

,一个是初露锋芒的“过江龙”

,较量起来,比戏台子上的武戏还要扣人心弦。

太平公主先出招,想从根基上动摇李隆基。

她让人在长安街头散布流言,说“太子非嫡非长,不该居储君之位”

,又买通宫中内侍,在李旦耳边吹风:“太子暗中培植势力,恐有不臣之心。”

那日早朝,她举荐的宰相窦怀贞突然难,说东宫官员过于骄横,请求皇帝削减太子仪仗。

李隆基端坐殿中,不卑不亢地回应:“东宫仪仗乃国之规制,若有官员失德,可依法治罪,但若因一人而废制度,恐非明君所为。”

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连李旦都点头称是,太平公主的第一招,算是落了空。

李隆基也不含糊,见招拆招。

他知道太平公主最在意“辅政”

的名分,便奏请父皇“亲理万机,以安社稷”

,巧妙地削弱她的参政权力。

又借着整顿禁军的由头,将太平公主安插在羽林卫的几个将领调去守边,换上自己的心腹。

最绝的是,他暗中让人搜集了太平公主党羽贪赃枉法的证据,在一次朝会上突然难,一口气弹劾了三个由太平公主举荐的官员,证据确凿,李旦不得不将三人罢官。

朝堂之上,你来我往,暗流汹涌。

太平公主在府中设宴,席间对心腹说:“这小子想跟我斗?当年他爹能坐上皇位,还不是靠我在背后撑腰?”

李隆基则在东宫对姚崇说:“姑母权势太大,若不除之,恐重蹈韦后覆辙。”

长安城里的百姓看着这场较量,心里七上八下。

茶馆里的说书人把这事儿编成了新段子,说“东宫龙气渐盛,公主府祥云渐散”

,听得茶客们聚精会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