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姑侄斗法的权力迷局与开元盛世的艰难开篇(6 / 8)
!”
李隆基扶住他,笑道:“先生不必多礼,今日我不是太子,只是向先生求教的晚辈。”
进了屋,见案上摆着砚台,他竟亲自提起水壶,往砚中注水,拿起墨锭细细研磨起来。
“先生才高八斗,洞察世事,如今朝局纷乱,若先生肯出山辅佐,不仅是学生之幸,更是大唐之幸啊。”
贺知章看着他磨墨的侧脸,见这位年轻的太子眉宇间既有英气,又有诚意,不禁抚须长叹:“殿下有此心,老夫怎敢推辞?就算拼着这把老骨头,也得陪殿下走一遭!”
消息传开,那些因太平公主打压而郁郁不得志的文人顿时看到了希望。
曾因弹劾太平党羽被贬的张说,连夜从洛阳赶回长安,投到东宫门下;以刚正闻名的姚崇,虽远在申州,也托人送来密信,献上“十事要说”
,条条切中时弊。
一时间,东宫成了文人汇聚之地,诗赋唱和间,渐渐凝聚起一股足以抗衡太平公主的力量。
太平公主得知后,气得将茶杯摔在地上:“一群酸儒,也想成气候?”
可当她看到李隆基与贺知章、张说等人在东宫彻夜议事的灯火时,心中第一次生出了一丝不安——这个侄子,远比她想象的更懂得如何收拢人心。
长安城的风,似乎又要变向了。
四、先天政变:惊心动魄的黎明突袭
公元712年的长安城,秋意刚染黄了御花园的银杏叶,睿宗李旦却已被朝堂上的鸡飞狗跳搅得心力交瘁。
一边是咄咄逼人的妹妹太平公主,朝堂上半数官员唯她马是瞻;一边是锋芒毕露的儿子李隆基,东宫的势力如日中天。
每日早朝,不是太平公主的党羽弹劾太子,就是李隆基的亲信驳斥公主,李旦夹在中间,听得太阳穴突突直跳,索性下了一道诏书——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躲进百福殿眼不见为净。
可这禅位诏书,在太平公主眼里不过是张废纸。
她坐在府中那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听着手下汇报新帝登基的礼仪,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冷笑:“当了皇帝又如何?宰相还是我举荐的,禁军将领半数是我的人,这朝堂的印把子,还在我手里攥着。”
她转头对心腹窦怀贞道,“去,让人把那副新做的龙袍取来。”
很快,一件绣着十二章纹的明黄龙袍被捧了上来,金线绣的日月星辰在烛火下熠熠生辉。
太平公主伸手抚摸着冰凉的丝线,眼中闪着狂热的光:“等李隆基下个月去南郊祭祖,你就带着羽林卫在半路劫杀,我在宫中接应。
事成之后,这龙袍,也该轮到我穿了。”
她哪里知道,李隆基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登基后的这几个月,他表面上沉湎于诗酒,暗地里却没闲着——先是借着整顿禁军的由头,将太平公主安插的几个将领调到边关,换上自己的心腹;又暗中联络了被太平公主打压的官员,摸清了她的兵变计划。
先天二年七月初三,凌晨的梆子刚敲过两响,长安城还浸在浓墨般的夜色里。
李隆基身披明光铠,带着三百精锐骑兵,如一道黑色的闪电,直扑平康坊的太平公主府。
马蹄声踏碎了夜的寂静,火把的光映红了半边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平公主还在寝殿里酣睡,梦中正穿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
突然,院外传来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夹杂着兵器碰撞的脆响。
她猛地惊醒,披了件睡袍就往院子里跑,髻散乱,珠钗掉了一地。
“怎么回事?!”
她尖叫着抓住一个慌慌张张的侍女,“我的人呢?窦怀贞呢?羽林卫呢?”
侍女吓得浑身抖:“公主,不好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