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神龙政变的血色黎明与李唐复辟的跌宕风云(1 / 7)
上回书说到,武周的朝堂,像一口烧到将沸未沸的水,表面上波澜不惊,底下却翻滚着足以掀翻锅底的热浪。
张氏兄弟这对“新贵”
,仗着武皇的恩宠,早已把尾巴翘到了天上去。
张易之在府里养了群歌姬,夜夜笙歌,连皇子见了他都得避让三分;张昌宗更离谱,竟敢在朝堂上对着宰相颐指气使,说什么“这奏折写得狗屁不通,回去重改”
。
满朝文武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却敢怒不敢言——谁都知道,这俩人是武皇眼前的红人,打他们的脸,就是打武皇的脸。
狄仁杰虽已病逝,可他生前埋下的“种子”
早已生根芽。
那些被他提拔的官员,明里是武周的臣子,暗里却都念着李唐的好。
他们在吏部悄悄记录着心向李氏的名单,在兵部暗暗调动着可靠的兵马,就像一群耐心的猎手,等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张柬之更是把“蛰伏”
二字刻进了骨子里。
他每天在家养花种草,见了武氏子弟还得拱手作揖,活脱脱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头。
可一到深夜,他那间不起眼的书房就亮点灯火,桓彦范、敬晖等人悄然而至,几人围着一张地图低声商议,指尖划过洛阳城的宫墙、城门,眼里闪烁着决绝的光。
他们像一群等待成熟的稻穗,在暗处积蓄着力量,只等一阵风来,便要颗粒归仓。
太平公主则在各方势力间游刃有余。
她今天陪武皇听曲儿,把张氏兄弟的糗事当笑话讲,逗得老母亲眉开眼笑;明天又约张柬之在茶馆见面,递给他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二张欲除庐陵王”
。
她像个精明的棋手,时而落子无声,时而步步紧逼,谁也猜不透她的真实心思,只知道这位公主的棋盘上,从来没少过“李唐”
这枚关键的棋子。
武三思还在做着“太子梦”
。
他天天往宫里跑,要么捧着武皇的脚说“陛下圣明,武家江山定能万代千秋”
,要么偷偷打小报告“张柬之他们又在私下聚会,准没好事”
。
可他那点心思,在老谋深算的武皇眼里,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她重用武氏,不过是想平衡朝堂,真要把江山交给他,她还没糊涂到那份上。
而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早已不复当年的锐利。
她的眼睛花了,看奏折得用放大镜;耳朵也背了,听大臣说话得凑得很近。
可她心里那杆秤,依旧精准得很。
她知道张氏兄弟是祸害,却舍不得处置——这两个年轻人能陪她说话解闷,让她忘了自己是个孤独的老人。
她知道李唐旧臣在蠢蠢欲动,却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何尝不想让儿子继位,只是拉不下那脸面。
她努力维持着权力的平衡,像个走钢丝的艺人,一边是武氏家族的贪婪,一边是李唐旧臣的期盼,脚下还有张氏兄弟这对随时可能断裂的绳索。
可她不知道,一场足以掀翻整个王朝的风暴,已经在洛阳城的上空凝聚。
张柬之的刀磨得锋利了,羽林卫的盔甲擦亮了,太平公主的信号准备好了,就连远在房州的李显,也收到了一封带着火漆的密信。
那风暴的中心,就在紫微宫的深处。
只等一个契机,便要呼啸而至,将这武周的天下,搅个天翻地覆。
一、张氏兄弟的作死之路:恃宠而骄引众怒
神龙元年(公元7o5年)的洛阳城,朱雀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绸缎铺的幌子在风里招摇,胡商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可行人脸上的笑容总带着几分僵硬——那繁华的表象下,藏着一股沉甸甸的压抑,像开春前憋着的那场大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