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神龙政变的血色黎明与李唐复辟的跌宕风云(2 / 7)
让人喘不过气。
这压抑的源头,多半来自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这对靠着容貌得宠的面,仗着武则天的偏爱,早已把“恃宠而骄”
四个字演到了极致。
他们在皇宫深处圈了块地,硬生生造出一座“控鹤府”
——雕梁画栋上镶着琉璃,庭院里引了活水造了假山,连廊柱都缠着金线编织的锦缎,奢华得晃眼。
府里天天聚着一群溜须拍马的文人,饮酒作赋,狎妓寻欢,却对外宣称是“修文馆”
,美其名曰“为陛下整理典籍”
。
更荒唐的是张昌宗。
一日,他突奇想,竟让工匠用纯金熔铸了一尊自己的等身雕像,披着和他常穿的一样的紫袍,戴着玉带,连眉眼都刻得栩栩如生。
他让人把金像抬到洛阳最热闹的天津桥边,自己站在像旁,叉着腰对围观百姓炫耀:“你们瞧瞧,这就是本公子的英姿!
天下之大,还有比我更俊美的男子吗?”
百姓们被侍卫拦在圈外,看着那金灿灿的雕像,脸上堆着不敢违逆的笑,转身就往地上啐唾沫。
“呸!
见过臭美的,没见过这么臭美的!”
有挑着担子的小贩低声骂道,“戏台上的花旦都没他能嘚瑟,这是把金子往脸上贴呢!”
“嘘!
小声点,被他们的人听见,有你好果子吃!”
旁边的人赶紧拉了他一把,俩人缩着脖子快步走开,仿佛那金像上的目光能灼伤人。
若只是骄纵也就罢了,张氏兄弟竟把手伸到了朝堂上。
官员们想升迁?得先往他们府里送够银子,少则千两,多则万贯;地方官想调回京城?得托人给张易之递上“孝敬”
,最好是稀世珍宝。
有个县令为了求个京官,把祖传的夜明珠都送了去,才换得张易之在武则天面前提了句“此人还算能干”
。
宰相魏元忠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看着朝堂被这俩人搅得乌烟瘴气,终于忍不住了。
那日朝会,他出列奏道:“陛下,张氏兄弟借陛下恩宠,干预政事,收受贿赂,排挤忠良,长此以往,必祸乱朝纲!
望陛下严惩,以正视听!”
话刚说完,张易之就在帘子后跳了出来,跑到武则天面前“噗通”
跪下,捂着脸哭嚎:“陛下!
魏元忠欺负人!
他不仅骂我们兄弟,还说……还说我们是靠色相伺候陛下,不配留在宫里!
这是连陛下您都一并编排了啊!”
武则天本就对魏元忠的直言有些不快,听张易之这么一说,脸色“唰”
地沉了下来,指着魏元忠怒斥:“魏元忠!
你身为宰相,说话当有分寸!
张氏兄弟侍奉朕左右,轮得到你说三道四?”
没过几日,一道圣旨下来,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县尉,连夜赶出了洛阳城。
消息传开,满朝文武的心彻底凉了。
老臣们聚在茶馆里,喝着闷酒,声音压得极低:“武皇这是老糊涂了啊……连魏元忠这样的忠臣都容不下,反倒护着那两个祸国殃民的小子!”
“再这么下去,这朝堂就成了张氏兄弟的天下了,咱们这些人,迟早得被他们整死!”
可张氏兄弟半点没察觉这满朝的怨怼。
他们看着魏元忠被赶走,只当是自己赢了,越得意忘形。
张易之开始批阅官员的奏折,张昌宗甚至敢在禁军里安插自己的亲信。
他们不知道,自己每一次嚣张的举动,都像一把锤子,把原本松散的大臣们敲到了一起。
那些心向李唐的旧臣,那些被排挤的忠良,那些看不惯乱象的武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