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元恪从汉化优等生到佛系摆烂王的魔幻人生(1 / 5)
景明元年(5oo年)的深秋,洛阳皇宫的庭院中,金桂飘香,沁人心脾。
在这弥漫着桂花香气的氛围中,刚刚接过传国玉玺的元恪,正站在书房的铜镜前,端详着自己的身影。
他的指尖轻轻地摩挲着新换的“元”
姓族谱,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和责任。
铜镜里,他身着一袭剪裁精致的汉服,宽袖长袍,衣袂飘飘,头戴进贤冠,显得风度翩翩,气宇轩昂。
与鲜卑旧俗的粗犷风格截然不同,此刻的他,宛如一位儒雅的汉族士大夫。
元恪凝视着镜中的自己,嘴角缓缓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他轻声呢喃道:“老爹搞的汉化改革,朕必须将其扬光大!”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决心和自信。
彼时的元恪,眼神坚毅,透露出一股壮志豪情。
他心中怀揣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立志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皇帝,继承父亲的遗志,将北魏的汉化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然而,谁也无法预料到,这个曾经立志要当“模范继承人”
的北魏皇帝,在日后的权力漩涡中,会逐渐迷失自我。
他的雄心壮志被权力的欲望所吞噬,原本的励精图治变成了佛系摆烂,好好的盛世江山也在他的手中逐渐衰败,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充满问题的“儿童乐园”
。
一、被汉化洗脑的"
乖皇子"
作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元恪自幼便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期望。
他的成长历程仿佛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汉化教育成果展”
,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出他对汉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卓越才能。
元恪出生于太和七年(483年),这个时期正是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关键阶段。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元恪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汉化教育。
五岁时,他便能熟练地背诵《三字经》,那稚嫩的童声在宫殿中回荡,仿佛预示着他未来的辉煌成就。
八岁时,元恪已经开始学习书法。
他手握毛笔,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虽然字体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其中已然流露出几分神韵。
这种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体现了他对汉文化艺术的追求,更为他日后的文学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岁那年,元恪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在朝堂之上,面对一众饱学的大臣,他毫不怯场,大胆地参与讨论《资治通鉴》中的治国之道。
他思维敏捷,见解独到,对书中的观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思考。
大臣们对他的表现都不禁刮目相看,惊叹于他如此年幼却有如此卓越的学识和见识。
拓跋宏每次看到自己那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儿子,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欣慰之情。
有一次,他满怀慈爱地抚摸着元恪的脑袋,感叹道:“我的孩子啊,你将来必定会成为汉化大业的领军人物!”
元恪听闻此言,立刻恭敬地拱手作揖,言辞恳切地回应道:“儿臣定当全力以赴,让鲜卑人彻底融入汉文化,成为真正的‘文化人’!”
为了达成这个宏伟的目标,元恪可谓是“卷王本王”
。
他每天天还没亮,当其他人都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时,他便早早地起床,在微弱的烛光下埋头苦读汉语诗词。
不仅如此,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元恪的脑海中也依然充斥着汉文化的知识。
有一次,他在睡梦中竟然不自觉地背起了诗来,嘴里还喃喃念叨着:“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突如其来的喊声,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正在侍寝的妃子从睡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