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很多乞丐比你有钱(2 / 2)
更隐蔽的操作生在城乡结合部:某村专门有人教“乞讨技巧”
,老太太们聚在院子里学“怎么哭才像真的”
,年轻人则研究地铁线路图,用红笔标出“穿高跟鞋的女人多”
“带孩子的家长多”
的站点。
有次村里办喜事,新郎官敬酒时跟人吹嘘:“我去年在上海,光外滩那一块,三个月就攒够了彩礼。”
旁边立刻有人接话:“还是你厉害,我儿子在深圳,上个月才买了辆二手车。”
职业乞讨的盛行,本质上是社会信任体系的一次微损伤。
这种损伤藏在父母对孩子的说教里:“别随便给钱,他们都是骗子”
;藏在情侣逛街时的对话里:“快看,那个昨天在商场东门,今天换西门了”
;更藏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眼里,医院门口。
而那个真的丢了钱包的大学生,举着身份证求助了两个小时,得到的大多是怀疑的眼神。
有个数据很刺眼:现在城市里,只有12的人会给乞讨者钱,而这12里,有8o承认“只是怕麻烦,给点钱让他赶紧走”
。
这种心态扭曲着价值观,就像那个17岁的乞讨者,他对着记者炫耀存款时,手机屏保是辆跑车:“等我再干两年,就去买辆二手的,比我那些进厂打工的同学强多了。”
破解职业乞讨的困局,需要制度与认知的双重升级。
技术正在提供新的可能:某地铁公司用ai识别重复出现的乞讨者,系统会自动提醒工作人员重点关注;银行也在优化转账记录,对“频繁收到小额转账”
的账户进行标记。
更重要的是公众心态的转变,就像教师那样,她带学生做志愿者时,会告诉孩子:“善良不是随便给钱,而是帮真正需要的人找救助站,给他们指条能靠自己站起来的路。”
在她的影响下,孩子们遇见乞讨者不再匆忙掏钱,而是问“要不要去救助站”
,虽然被拒绝过很多次,但有次真的帮一个迷路的老人找到了家人。
傍晚的公交站,穿校服的女孩又遇见了那个乞讨老人,这次她没给面包,而是递过去一张救助站的地址卡片。
老人愣了愣,没接,转身慢慢走向下一个站台。
女孩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妈妈说的话:“真正的善良,是不让好人寒心,也不让投机者得逞。”
这句话,或许正是解开职业乞讨困局的钥匙,在善意与警惕之间找到平衡,让每一份同情都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不被辜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