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为何都对城管避而远之(1 / 3)
清晨五点半,一辆三轮车刚停在菜市场后街的梧桐树下,就听见远处传来电动车的嗡鸣。
车主手忙脚乱地往筐里塞塑料袋,连秤杆都撞翻在地上。
不是怕迟到,是怕穿蓝制服的城管队员。
这种下意识的慌乱,像刻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跟着他在街头摆摊的十五年,从未消退。
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卖煎饼的大姐看见执法车就往巷子里钻,收废品的大爷老远听见“城管来了”
的吆喝就蹬着三轮车狂奔,连放学的孩子都知道,看见穿制服的人围着小贩,就得绕着走。
这种集体性的避而远之,像一层无形的隔膜,横亘在城管与百姓之间。
它不是天生的敌意,而是无数次街头相遇后,慢慢沉淀下来的复杂情绪。
大学城门口,一个卖了八年烤冷面的摊主,铁板上的油渍结了层黑壳,见证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撤离。
最险的一次,他正给学生翻烤冷面,执法车突然拐进辅道。
他左手抓着铁板把手,右手抄起煤气罐,连车带人冲进旁边的胡同,车轱辘碾过砖块的颠簸里,听见身后传来塑料凳倒地的脆响,那是来不及收的折叠凳被城管收走了。
“不是不配合,是真怕。”
摊主的铁板上总放着块抹布,擦得最勤的不是油污,是车把手上的锈迹。
他知道占道经营不对,可租不起店面,一家三口的房租全靠这张铁板。
城管队员来劝过几次,说“创城期间不能摆”
,他嘴上应着,等队员一走又把车推了出来。
“我也想体面,可体面不能当饭吃。”
这种矛盾在早市晚市里尤其突出。
一位刚入职的城管队员,总觉得按规定执法是天经地义。
直到有次没收了一个老太太的菜筐,老太太蹲在地上哭,说那是自家种的菠菜,卖了钱要给孙子买作业本。
他站在旁边,手里攥着没收清单,突然觉得蓝制服的肩章有点沉。
“我们是来维护秩序的,可秩序里不该没有人情。”
老百姓的避让,藏着对生存空间的本能守护。
当城管的执法记录仪对准占道的摊位时,镜头里不仅有违规的行为,还有小贩们被生活压弯的脊梁。
那些匆忙收起的货物、慌乱躲闪的眼神,本质上是弱势者面对规则时的无奈,他们不是不愿遵守秩序,只是找不到既合规又能活下去的缝隙。
小区门口的早餐车消失了三个月,一位阿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前每天早上,她都能在早餐车里买两个热乎的糖糕,现在只能绕远路去市买预包装的点心。
她问过巡逻的城管队员,队员说“早餐车没有备案,属于违规经营”
。
可阿姨记得,早餐车的玻璃上贴着健康证,每天收摊时都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
“备案要啥手续?”
阿姨替摊主打听,得到的答复是“需要固定经营场所、卫生许可、工商登记……”
她没再问下去,知道摊主租不起固定门面。
这种合规门槛像道无形的墙,把小商贩挡在合法经营的门外,也让老百姓觉得“城管就是来为难人的”
。
信任的裂痕往往藏在细节里。
有次暴雨天,小贩们把摊位挪进了公交站台避雨,城管队员来清场时,有个卖水果的大叔没来得及搬,一箱苹果滚到了积水里。
大叔捞苹果时,执法记录仪的镜头一直对着他,没人上前搭把手。
这一幕被等公交的市民拍下来到网上,评论区里炸开了锅:“就不能等雨停了再说?”
其实城管也有难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