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为何都对城管避而远之(2 / 3)
p>一位队员的执法包里总装着创城手册,哪条路不能摆摊、哪个时段不能占道,都标得清清楚楚。
他最怕接到投诉电话,“居民说小贩太吵影响休息,小贩说我们不通情理,两边都是老百姓,我们夹在中间像风箱里的老鼠。”
有次他试着和小贩商量“划定临时摊位”
,可上报后被驳回,理由是“没有相关政策支持”
。
这种各有苦衷的僵局,让避让渐渐变成了防备。
小贩看见城管就像看见警示牌,老百姓看见城管执法就觉得不近人情。
没人去想,城管队员里也有年轻人,会在没收摊位后偷偷给老太太塞两百块钱;没人去问,那些被清理的占道摊位旁,是否真的有合规的经营空间。
改变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
大学城门口划了片黄色区域,牌子上写着“便民服务点,早6点至9点开放”
。
烤冷面摊主第一次把车推进黄线时,手都在抖,这是城管队员主动找他谈的,说“学生有需求,你们有难处,不如划个地方规范经营”
。
现在他的铁板旁边多了个垃圾桶,每天收摊前,会和其他摊主一起把地面冲干净。
那位年轻队员的执法包里,除了罚单和记录仪,还多了本《便民服务手册》,里面印着流程、合规摊位申请方式,甚至有免费的法律咨询电话。
上次他碰到那个卖菠菜的老太太,没再提没收,而是帮她填了“社区便民菜点”
的申请表。
老太太拿到许可那天,非要塞给他一把菠菜,说“洗干净了,能直接炒”
。
这些变化慢慢漾开涟漪。
小区门口的早餐车回来了,车上挂着备案编号,城管队员来检查时,会先看看健康证是否过期,再叮嘱“煤气罐要定期检查”
。
有次车主的车胎瘪了,还是队员帮忙推到了修车铺。
“现在看见他们,不躲了。”
车主擦车时,会笑着和巡逻的队员打招呼。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开始试点柔性执法。
在老城区的巷子里,城管队员不再一味驱赶流动摊贩,而是联合社区统计商户信息,根据路段人流量划定经营时段,上学早高峰允许卖早餐,傍晚下班后开放小吃摊,前提是“垃圾自产自销,不占用消防通道”
。
有个卖卤味的摊主说,以前每天像打游击,现在知道哪段时间能摆,反而更安心,“上个月还主动去办了健康证,心里踏实”
。
还有城市推出城管服务站,临街的岗亭里不仅能领合规经营指南,还能借到扫帚、垃圾桶。
有次暴雨冲垮了路边的临时摊位,队员们没忙着开罚单,而是先帮摊主抢救货物,事后又协调社区提供临时避雨点。
这组照片到网上,评论区里有人说:“原来蓝制服也能让人觉得暖。”
南方的夜市改造更具代表性。
过去城管与夜市摊主的拉锯战持续了十年,商户们今天被赶到街东,明天又聚到巷西。
去年秋天,当地城管联合市场,把废弃的旧厂房改造成星光夜市,统一规划摊位、安装油烟净化器,甚至引入第三方公司管理卫生。
如今每到傍晚,霓虹灯牌次第亮起,摊主们在划定区域里有序经营,城管队员的巡逻变成了安全提醒:“注意电线别沾水”
“收摊时记得拉闸”
。
有个卖冰粉的姑娘,以前总被追着收保温箱,现在笑着给队员递冰粉:“加了葡萄干的,尝尝?”
北方的一个县城,城管部门给沿街商铺了便民服务卡,卡上印着网格员电话,商户有占道卸货、垃圾清运等需求,可直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