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包公过后再无青天(1 / 2)
包公是一个越时代的符号。
那副铁面之下,藏着百姓对正义最朴素的想象: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哪怕皇亲国戚犯了法,也能被按在虎头铡下,溅起三尺正义的血!
可自包公之后,这“青天大老爷”
的形象便渐渐模糊了,不是后世再无清官,而是青天二字背后的社会,早已随着时代的车轮,碎成了历史的尘埃。
包公能成为青天,先得感谢他所处的时代北宋。
那是个既崇文又矛盾的王朝:一方面,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立下“不杀士大夫”
的祖训,文官集团空前膨胀,给了士大夫“犯言直谏”
的底气。
另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强化让司法权高度集中,开封府作为都衙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才让包公能绕过层层盘剥,直接将案件捅到宋仁宗面前。
可这特权本身,就藏着专制制度的致命缺陷。
包公的权力来自皇权,而非制度。
他能铡陈世美,不是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因为陈世美欺君罔上,抛弃妻、迎娶公主,本质上是冒犯了皇权的威严。
若遇上昏君,别说铡驸马,恐怕连包公自己都得先掉脑袋。
就像明朝的海瑞,抬着棺材死谏嘉靖,看似刚直,实则不过是赌皇帝还在乎明君的名声。
一旦皇帝铁了心要杀他,所谓的青天,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
明朝的剥皮实草够狠了吧?朱元璋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就剥皮填草,挂在衙门口示众。
可结果呢?洪武年间的贪官杀了一批又一批,到了明朝中后期,严嵩、魏忠贤之流照样权倾朝野,贪污的白银能堆满几个国库。
为什么?因为封建官僚体系本身就是一张关系网!
你想当清官?可以,但你得先通过科举,而科举要花钱;你想做实事?可以,但地方豪强勾结胥吏,你一个外来的官员,没点灰色收入打点上下,连公文都递不上去。
清朝的于成龙算是个异类,号称于青菜,一辈子穿粗布衣服,吃青菜豆腐,可他能在两江总督任上推行改革,靠的不是清官的名声,而是康熙的暗中支持。
一旦失去皇权的庇护,再硬的骨头也能被啃碎。
就像雍正年间的李卫,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弹劾亲王,靠的是雍正的密折制度。
可这种人治的漏洞太明显了,皇帝英明,你就能做青天;皇帝昏庸,你就是反贼。
为什么老百姓总盼着青天大老爷?因为在封建制度下,普通百姓根本没有维权的渠道。
古代的司法,从来不是为小民服务的。
你想告官?先得打“滚钉板”
,把自己折腾得半死后,才有资格递上状纸。
就算状纸递上去了,州县官判案靠的不是证据,而是自由心证!
看你顺眼,就多给你几分理;看你不顺眼,哪怕你是受害者,也能判你个诬告反坐。
更别说那些官官相护的潜规则了,一个七品知县,可能背后连着知府、巡抚,甚至六部的大佬,你一个没权没势的百姓,告官无异于以卵击石。
这时候,青天大老爷就成了百姓唯一的精神寄托。
他们不在乎包公的铁面背后有没有权力的博弈,不在乎铡美案的真相是不是民间演绎,他们只需要一个符号,一个能让善恶终有报的符号。
就像祥林嫂一遍遍讲述阿毛的故事,百姓一遍遍传唱包公的事迹,本质上都是在绝望中寻找一丝慰藉:哪怕现实再黑暗,总有一个青天会来拯救我们。
当百姓把命运交给某个清官时,其实已经默认了自己的弱势地位,我们斗不过制度,只能盼着制度里偶尔蹦出个好人。
去年夏天,浙江一位货车司机在服务区收到一张罚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