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红星军工技术研究院(2 / 4)

加入书签

扬起的尘土缓缓落下。

    “总算走了。”赵建国松了口气,随即又兴奋地搓着手,“老弟,这下咱们红星厂可是鲤鱼跳龙门了!一万具订单,五百万!我这心里现在都还扑通扑通跳!”

    林默看着远处忙碌的厂区,目光却更加深远:

    “赵主任,订单和资金是及时雨,但光靠这些,还不够。我们不能总是这样被动地等任务、搞突击。”

    “哦?你有什么想法?”赵建国收敛笑容,认真起来。他现在对林默的任何想法都不敢轻视。

    “人才和技术,才是根本。”林默转过身,看着赵建国,“我们这次能成功,有运气,更有之前的技术底子和大家的拼命。”

    “但未来呢?我们不能总是靠我一个人琢磨,或者指望总部每次都派专家组来指导。”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有自己的技术储备,能持续地改进现有装备,甚至研发下一代装备。”

    他顿了顿,抛出深思熟虑的想法:“我想,以红星厂为基础,向上级申请,成立一个‘红星军工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赵建国愣了一下,这个名词在当时的基层军工厂里,可是个相当“高大上”的存在,通常都是国家级的大所大院。

    “对!”林默语气坚定,“不需要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我们可以先挂靠在厂里,甚至就先用厂里的技术科和实验室做基础。”

    “但必须有这个名分和规划。主要方向就是轻武器、单兵火箭筒、以及含能材料(炸药)的应用研究。”

    “有了研究院的牌子,我们才能更有理由吸引和留住人才,才能系统性地开展研发项目,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打游击战。”

    赵建国摸着下巴,仔细琢磨着,他是个粗中有细的人,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好处和难处:

    “想法是好想法!可是…老弟,这申请上去,部里能批吗?这可是要编制、要经费、要政策的!而且,咱们厂现在虽然有了起色,但底子还是薄,能撑得起一个研究院吗?”

    “事在人为。”林默分析道,“我们有成功的项目在手,‘红箭-1’和HEX炸药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和业绩证明。这证明了我们具备研发能力和产出成果的潜力。”

    “总部现在正重视我们我们可以不要求总部立刻投入大量资金,先给政策,给名分,允许我们自筹一部分,或者从订单利润里划拨一部分作为研发基金。”

    “我们可以先从小的研发团队做起,重点解决现有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同时预研下一代产品。”

    两人就在厂门口,你来我往地商量起来。

    林默阐述研究院对红星厂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对保持技术领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