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红星军工技术研究院(1 / 4)

加入书签

    专家组在宁北红星机械厂又停留了整整一周。

    这一周,他们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HEX高能炸药的量产工艺流程和“红箭-1”火箭筒的各个生产环节上。

    在戒备等级提升到最高级别的狭小化工车间里,钱老和他的化工团队几乎寸步不离,围着负责HEX炸药核心合成步骤的老师傅刘金山。

    “低温硝化氧化这一步,温度波动必须控制在正负0.5摄氏度以内,否则副产物比例会急剧升高,影响最终纯度和稳定性。”林默在一旁讲解,语气平静,却字字关键。

    “搅拌速度和时间呢?这个闭环反应的点如何精准判断?”钱老追问,像个谦虚好学的学生。

    “靠经验和在线监测PH值微小变化的光电传感器。我们改进了监测方法。”林默指向一个不起眼的小装置。

    “一旦达到临界点,必须立刻加入终止剂并启动冷却。快一秒慢一秒,效果天差地别。”

    钱院士和专家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

    林默提出的许多工艺控制理念和自制的简易监测装置,思路巧妙而有效,解决了他们过去在实验室里都感到头疼的难题。

    与此同时,其他专家则深入“红箭-1”的生产线。

    战斗部装药车间里,专家们观摩了如何将钝化处理后的HEX炸药粉末,在高精度模具中压制成型,又如何与精巧的紫铜双锥药型罩精密结合。

    同时又在发动机组装车间里检查了双基推进剂药柱的浇注质量,研究独特的、利用筒内微旋膛线赋予火箭弹初始旋转以替代尾翼的简易稳定方案。

    整个过程,林默几乎全程陪同,有问必答,从化工到机械,从材料到弹药,无一不精,让专家们彻底心服口服。

    而关于HEX高能炸药的完整配方、核心的合成工艺参数,则由钱老亲自密封,列入最高机密(绝密级),标注为“特别军需品”。

    它不仅将专用于“红箭-1”项目,其惊人的性能预示着它在未来其他高能弹药(如反坦克导弹、地雷、炮弹)上的巨大应用潜力,其战略价值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周后,专家组带着满满的收获、即将离开。临行前,钱思明院士紧紧握住林默的手:

    “林默同志,这次宁北之行,让我这把老骨头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你放心,装备总部会全力支持你们!HEX和‘红箭-1’的事情,我们会以最快速度推动定型列装!你们红星厂,创造了奇迹!”

    “多谢钱老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你们的经验让我们避免了很多弯路。”林默诚恳地说。

    送别专家组的车队,林默和赵建国主任站在厂门口,直到吉普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