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嘴炮连天(2 / 3)

加入书签

既然如此他们就只能是再次开启了互殴模式。

先开始互殴的言官集团,由于在罢免前宰相陈执中的过程中结怨颇深,御史台和谏院的矛盾一直都没能得到解决与调和,殿中侍御史赵拚与知谏院范镇更是到了相互间都耻于与对方同列的程度。

作为三大宰相之一的刘沆对此是不禁浮笑连连,这个多嘴的赵拚早就让他烦不胜烦且欲除之而后快,而另一名御史范师道同样因为上疏揭刘沆的短(指控刘沆是因为攀附和逢迎张贵妃而当上的宰相)而被刘沆给怀恨在心。

正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刘沆的“报仇”

方式也很君子。

此前在他的建议下和主导下朝廷立下了一道定制,那就是御史任满两年便要到地方上去任职锻炼,今年正好是范师道和赵拚两年期满。

刘沆自然一点也不客气,他把范师道打到了常州,赵拚则去了睦州。

如此一来,新任的御史中丞张昪突然就少了两名得力干将,张昪对此自然是非常不爽,别看张昪是新官上任,可人家早就跟御史台里的这帮兄弟打成了一伙。

既然兄弟们都说刘沆不是个东西,那他自然也不会对刘沆另眼相看,他一纸告状信递到赵祯那里说刘沆此举纯属公报私仇。

同时,他请求赵祯能够让赵拚和范师道继续留在京城担任御史。

很遗憾,皇帝陛下这回站在了宰相这边,张昪的奏请被赵祯驳回。

自此,刘沆和御史台的仇是彻底没法解开了。

张昪对刘沆的报复立马展开,他当面向赵祯口头弹劾刘沆:“御史乃是天子的耳目,进退除罢理应由陛下决定,可就因为范师道和赵拚曾经揭过刘沆,所以刘沆就出于私愤将这二人赶出了京城。

如果陛下你觉得刘沆这样做没什么不妥,那么臣也请求与他们二人一道外贬!”

我想提醒各位的一点是,张昪说刘沆在对他的小弟进行打击报复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御史任期届满便迁官早已成为定制,而不是刘沆突然间心血来潮。

赵祯当然不会同意张昪的请求,但他最后也是对张昪一顿好生安抚。

可是,御史台这边已经是铁了心要跟刘沆斗争到底,御史吴中复紧跟张昪的脚步弹劾刘沆并大肆翻起了刘沆的旧账,他指责刘沆在张贵妃的葬礼事宜上数次违反礼制且极尽谄媚之态,此举实在大失宰辅大臣的身份和体面,而民间甚至因此而给他取了一个“刘弯”

的绰号。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御史台这边对刘沆是既打脸又揭短。

刘沆为此而恼羞成怒,他转而指责御史台的人结朋为党陷害忠良,而且将狄青被罢免的罪责全都归咎于御史台,说此举是这些人故意在剪去赵祯赖以为爪牙的忠臣良将,其背后恐有阴谋窃(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

两边相互揭短,如此一来这架势可就成了一群泼妇在骂街了。

人多势众的御史台自然不肯示弱,他们总共连着上了十七道奏疏在赵祯面前与刘沆骂成一团。

这场以众欺寡的群殴最终的结果是刘沆惨败,于是他自请外贬到南京应天府去求个清净。

要说刘沆这次败得有多惨从他的新职务上就能看得出来:兵部侍郎、平章事刘沆罢为工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应天府。

这里面没有荣誉性质的节度使头衔,也没有同平章事的使相头衔,宰相外放为官却没有被加授使相或节度使,这在宋朝基本上就是将这个人给彻底否定的节奏,更是一个曾经做过宰相的大臣毕生的耻辱。

更屈辱的是,刘沆在公元1o6o年病故之后被追赠为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但负责为他草制的知制诰张瑰出于个人私愤在制词里将刘沆描述得不成人样,刘家人还以为这是皇帝赵祯的意思,惊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