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 贵妃之死(2 / 3)

加入书签

祯要对张贵妃的丧事进行特办——用后礼于皇仪殿治丧。

其他的太监纷纷附和,但唯有入内都知张惟吉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应该等到次日与两府大臣商议后再做定夺。

消息传出,朝廷内部的投机分子立马跟进,此时已经升任翰林学士承旨的王拱辰和知制诰王洙率先站出来表示完全同意大太监石全彬的提议,张贵妃就该用皇后的礼仪予以治丧,而且地点就得选在皇仪殿(赵祯的生母和刘娥死后都是在这里治丧)。

宰相陈执中这辈子对赵祯那叫一个感恩戴德,在这件事情上他虽然觉得不合礼制,但最后他是一声也没吭,他很乖地将那份要求近臣和宗室到皇仪殿为张贵妃致哀的诏书下。

在此基础上,这些人又鼓动赵祯应该为张贵妃之死下诏辍朝七日并追封张贵妃为皇后并赐谥号“恭德”

对此,赵祯一应照准。

对于这种明显越礼制的行为,殿中侍御史吕景初上奏表示反对:“贵妃是一品,案礼只当辍朝三日!”

御史中丞孙拚也先后三次上疏请求追回对张贵妃的皇后册封,但赵祯和陈执中都对此予以拒绝。

枢密副使孙沔也表示反对,但他反对的是不该给张贵妃“恭德”

的谥号,因为赵光义的皇后在死后就是追谥的“德”

如果赵祯的皇后也追谥为“德”

,那么这就明显是乱了辈分和尊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比孙沔,御史台的御史们则是坚决要求不能追封张氏为皇后。

在孙拚之后,御史毋湜、俞希孟、郭申锡等人相继上疏,但赵祯这边仍然选择不为所动,于是这些人集体请辞并请求外放出京。

赵祯既不同意他们请求追回对张氏的追封也不同意他们辞职外放,但他对孙沔的建议还是给予了回应,张氏的谥号由“恭德”

被改为了“温成”

除此之外,赵祯还下诏整个京城要为张氏之死禁乐一个月。

等到正式在皇仪殿为张氏举行追封大礼时,百官齐聚殿中,赵祯也亲自出席,要知道刘娥当年的治丧大礼他可是没有到场的。

这天的一个重头戏就是由宰执大臣宣读张氏的追册,本来这个任务是交给了枢密副使孙沔,但这个在私德上严重有亏的人此时却高举起了“礼法”

的大旗。

孙沔拒不读册,他的理由是:“昔日章穆皇后(宋真宗赵恒的皇后郭氏)的治丧大礼是由两制官来宣读追册,而如今温成皇后的追册却要让两府的宰执大臣来宣读,这有违礼法,请恕臣不敢领此受命!”

孙沔当着这么多官员的面让赵祯下不了台,而且他还没完,他接下来的行为颇有些唐介附体的风采。

他走到赵祯的面前,说道:“这个追册我孙沔个人可以读,但我不能以枢密副使的身份来读。”

说完,孙沔直接将追册放在一旁并退了下去。

大殿之内就此安静得可怕,人人都为孙沔捏了一把汗,皇帝陛下此时正处在悲痛和愤怒之中,你孙沔这么嚣张是不是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

不过,这话其实有些严重了,唐介当初那么嚣张都能平安无事且事后还升官了,孙沔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自赵光义之后,宋朝的文官早就习惯了不买皇帝的账,他们敢拉扯皇帝的龙袍,甚至敢对皇帝咆哮,就连口水都能喷到皇帝的脸上。

相比起这些行为,孙沔已经是很有礼貌了。

话又说回来,皇帝毕竟是皇帝,文官集团再嚣张也得顾及一下皇帝陛下的脸面和尊严吧?为了替赵祯挽尊,已经六十四岁的老宰相陈执中很有眼力劲儿地立马跑过去拿起了追册。

你们这帮白眼狼,陛下平日里可是待你们不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