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所谓仁宗(1 / 4)

加入书签

借由郊祀大典之名,赵祯给朝中的几乎所有官员都进行了加官进爵,直到他忍耐了整整七天之后他才小心翼翼地给王守忠单独加了官,这位太监兄由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入内都知加官为延福宫使、入内都都知。

我没有口吃,这个“入内都知”

和“入内都都知”

是两个官职,后者多了一个“都”

字,这意味着王守忠从此成了皇宫内宫里的头号大太监。

任命出,赵祯竖起耳朵侦听动静。

很奇怪,什么声音也没有,此前跳得最高的言官们集体闭嘴。

这让赵祯很是意外,于是他开始计划下一步行动,而且还得非常谨慎地行事。

他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还能是什么?当然是如何顺利地给张尧佐加官!

为了这件事,赵祯最近简直快要疯了,而张贵妃基本上已经疯了:“陛下啊,大典已经结束这么久了,可我的叔父怎么还没有被加官啊?陛下呀陛下,你这是在存心欺骗你的心肝宝贝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啊?奴家我不想活了……”

赵祯的心里这时候堪称一个苦不堪言,一边是张美人每天都在一个劲儿地给他撒娇施压,一边他却要顾忌一众言官的情绪。

可以说,他在这件事情上不可谓不谨慎和小心了,直到郊祀大典结束三个月后他才突然下了一道皇命: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改任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

资政殿学士、尚书左丞王举正兼任御史中丞,而原来任命的御史中丞田况接替张尧佐改任“权三司使”

同一天,赵祯下诏:“后妃之家,无得除二府之位。”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类似于张尧佐这样的皇亲国戚此生永远不得担任宋朝的两府大臣。

赵祯这样做本想同时安抚言官以及张贵妃,但最终他谁都没能安抚下来。

先便是张贵妃,她要给自己的叔父争取的官职是参知政事,可赵祯却直接斩断了她的妄想。

张贵妃对此自然是又哭又闹,无奈之下,赵祯又给张尧佐加了一个“同群牧制置使”

这又是个什么官呢?简单说就是掌管宋朝马政事务的官员,但赵祯当然不会真的让张尧佐去管理宋朝的马政,这同样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荣誉头衔。

张尧佐这一下可就身兼“四使”

了,而且每一个都能让宋朝的顶级大臣垂涎欲滴,但张贵妃这个欲壑难填的女人还是不能接受。

几天后,赵祯又赐张尧佐的两个儿子张希脯和张及甫“并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他俩未经科考就直接成了宋朝的进士。

上面这些事赵祯本可以一步到位,但为了照顾言官的情绪,他采取了分步骤实施,他每走一步都得看看言官集团的反应,直到最后实现温水煮青蛙的完美效应。

可是,赵祯想错了,他这不是温水煮青蛙,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捅马蜂窝。

在他把张尧佐的两个儿子赐进士出身后,这个级马蜂窝终于炸锅了!

此时已经改任谏院知院的包拯怀着满腔的狂怒给赵祯上疏说道:“陛下你继位三十年来未尝有过失德,可如今你竟在五六年的时间内连续地为张尧佐加官,朝廷内外对此早就私议鼎沸,究其根源这都是你身边的那些女人和宰执大臣之过。

想当初,太祖和太宗的亲舅舅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节度使,雷有终平定蜀川叛乱也不过是一个宣徽使,李至是先帝的老师,从参知政事位置上退下来以后也只是一个节度使,钱若水、李士衡、陈尧咨、夏竦、郑戬,这些于国有过重大贡献的人后来封官也不过就是宣徽使或节度使,而且这些人没有一个人同时身兼“二使”

,可你看看张尧佐这次却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