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君臣斗法(1 / 3)

加入书签

在罢免张尧佐一事上,御史台的官员之所以集体沉默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里有何郯在坐镇!

自从文彦博当了相之后,何郯在御史这个位置上明显有些“干劲不足”

,他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突然间就打了折扣。

之前我们就详细地分析了他的处境和心理,此时御史台方面任由谏院的官员孤军奋战再次让何郯感受到了一阵锥心之痛——他的良知在痛苦地呻吟。

去年张尧佐正式出任三司使的时候,何郯就已经背叛了自己的信念,甚至于是背叛了他的信仰,否则张尧佐很难坐上三司使的位置。

可是,为了还宰相文彦博的人情,他终究还是妥协了。

在那之后,他便开始了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何郯的挣扎也终于有结果了。

毫无疑问,御史台此时的沉默不但让谏院的包拯等人感到错愕和愤怒,同样也让御史台内部争议四起。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何郯当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他应该像包拯那样带领御史台的兄弟们趁此机会坚决把张尧佐拉下马,可现在他在干什么?他在沉默,说严重一点,身为此时御史台实际上的掌理人(侍御史知杂事),何郯的沉默就是在助纣为虐。

这还是当初言官们所熟悉的那个刚直不阿且不畏权贵的何郯吗?

外人当然不会知道何郯与宰相文彦博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故事,所以对于何郯的反常举动他们只能是百思不得其解,何郯心里的挣扎只有他自己知道。

那么,他挣扎大半年的结果是什么呢?

何郯选择了远离京城这个权力和争斗的中心,他向赵祯上疏请求回乡任职,而他的理由就是母亲年事已高需要他回去尽孝。

作为自己当年亲自点名提拔起来的御史,赵祯当然想让何郯留下来,而文彦博更别说了,他比任何人都希望何郯能够继续留在御史台以便为他遮风挡雨,更能为他保驾护航。

但是,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做出来的决定岂能是儿戏之言?任凭皇帝和宰相如何挽留,何郯去意已决,他宁可放弃近在眼前的这份美好而又远大的前程也不想再继续违背自己的人生信念。

除了皇帝本人,他不想受制于任何人,他要做的是纯粹的自己。

见何郯去意已决,“害人不浅”

的文彦博虽然不舍也不甘,但最后他在这件事情上还是表现得很有君子之风。

前面我们同样也交代了,文彦博对于淡泊名利之人是很欣赏和佩服的,而他也知道何郯之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他更清楚何郯选择回乡便意味着选择了自断大好前程。

事实上,如果换了文彦博自己身处何郯的处境,他的选择恐怕会与何郯如出一辙,要知道他曾经也是一名从不阿附和畏惧权贵的钢铁御史。

对于这样的人,文彦博打心里敬重和佩服。

只是,从此没有了何郯的助力,他文彦博的宰相之路必定将会走得格外艰辛。

何郯最后如愿以偿地以“直龙图阁兼知汉州”

的身份回到了蜀川,此时的他不过才四十五岁。

其实他和文彦博算得上是真正的同龄人,两人之间只相差了一岁,但文彦博二十一岁中进士,何郯则是二十九岁那年才科考及第,可两人最终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

在离开京城之前,何郯针对赵祯与包拯等人之间围绕着张尧佐而产生的矛盾和僵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他几乎是以言官集团“叛徒”

的身份向赵祯上了一道奏疏,他在里面说道:“陛下你知道包拯他们为什么要反对你给张尧佐升官吗?除了因为张尧佐是靠了张贵妃的关系才得以身居高位外,包拯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你有一天会让张尧佐进入两府成为宰执大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