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所谓仁宗(2 / 4)

加入书签

同时被封为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

你这是在干什么啊?说到亲疏,张尧佐能和太祖太宗的舅舅杜审肇相比吗?说到功劳,张尧佐能和雷有终、李至、钱若水相比吗?张尧佐也真是一个不知羞耻的东西,他自己几斤几两能不清楚吗?这些官职和头衔他也有脸接吗?陛下下诏之日,天空昏暗气雾弥漫,这就说明上天也在为此而大怒。

臣叩请陛下能够深明大义并少些儿女情长,张尧佐可以加官但不可如此恩重,宣徽使和节度使只能二者取其一。”

诚然,身处在张贵妃和言官夹缝之中的赵祯为了做到两边都不得罪这次只给了张尧佐虚衔,这四个“使”

都没有实权,可正如包拯所言,张尧佐何德何能能够身兼四使?潘美当年率领十万大军扫平南汉,如此灭国级的功劳回来后也不过才是一个宣徽使,他张尧佐又做了什么?再退一万步说,张尧佐不过是张贵妃的族叔,可李用和可是赵祯的亲舅舅,但李用和终其一生也没有张尧佐这般显贵。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上来说,赵祯这一次都是在犯糊涂,即便他没有赋予张尧佐任何的实权。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那个在后宫里幽怨不断但又欲念滔天的女人在作祟。

对于这个幼年丧父的女人,我本无意对其恶语相加,但她的种种行为都让人没法对其产生丝毫的好感。

幸亏她是生活在宋朝,生活在这个皇权受到严格监管和限制的朝代,如若她是生在汉唐时期,那么有她这样的一个女人在身边,那个当皇帝的人想不成为昏君都很难。

也幸亏她就张尧佐这么一个叔父且张尧佐就只有两个成年的儿子,要不然她简直恨不能把张家的男人全部安排进帝国的高层,就像汉朝那样由她张家人把持朝政和军政大权,而且她也不会去在意这些人到底是不是一个草包,只要姓张就行,只要她张家人全都飞黄腾达就行。

多说一句,这种只顾眼前小利、只追求一时之爽而毫不顾及后果更不考虑将来的女人从古至今比比皆是。

如果有这样的贤内助,何愁家业不衰?

当然,我这里不是要把所有的罪责都归咎于张贵妃这个女人身上,而评判一个人的功过与是非还是要看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但张氏之所为如何定性这里已经无需多言。

一个人先天的极度缺乏必会导致后天的无度索取,这样说可能太过绝对,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圣贤的条件和要素,但这话放在张氏身上却是相当贴切。

此时此刻,包拯在愤怒,张贵妃同样在愤怒,而赵祯则像一个缩在墙角里瑟瑟抖的小孩,对于包拯的这份奏疏他选择了拒不回应。

正如多年以前废黜郭皇后一事,赵祯此时和他的宰执大臣们是站在一条船上的,而言官们则是义愤填膺誓要斗争到底。

在包拯之后,另一个言官队伍里的重量级人物也站了出来,他便是新任御史中丞王举正。

赵祯之所以选王举正来做这个御史中丞是有原因的,因为他“重厚寡言”

,看上去此人根本就不适合来担此重任,但赵祯现在要的就是这种人。

反观田况,赵祯没有信心能够摆平他,所以只好让这个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的御史中丞转而去做了三司使。

赵祯的如意算盘就是借助王举正稳住御史台的言官,然后直接以自己的皇权和文彦博的相权去对付包拯的谏院势力。

包拯当然清楚单打独斗没法斗得过赵祯,他需要御史台的援助,而御史台的御史们自然也是想联合谏院一起参劾张尧佐,可他们终究还是得看看自己的老大在此事上的态度。

如此一来,焦点全都汇聚到了此时的御史中丞王举正的身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包拯这个谏院的脑亲自去做思想工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