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闲聊包拯(3 / 3)
宋代的官员都有朝廷分的职田,而这个职田的多少则按照官阶大小来分配。
包大人的职田面积是20顷(2000亩),这么大一块地他当然是没法自己亲自去种,那就只能请人帮他种——对,你没看错,包大人当开封知府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地主,而且这个大地主不用给国家缴租税,他只负责向那些替他种地的客户(佃农)收租子。
但是,我们这里为什么说身为开封知府的包拯很有可能是一个大地主呢?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很值得商榷和考证:宋朝的职田仅限于外任官,就是在外地为官的官员才有职田,而只有大藩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才能分到这最大面积为20顷的职田。
何为大藩州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陕西京兆府(今西安)、西川成都府、山西太原府、青州府、杭州府,这些就叫宋朝的大藩州府,而这些地方的知州或知府无一例外的都是朝廷重臣,有些地方更是由下放的两府大臣轮流去镇守。
那么,开封府能算大藩州府吗?从行政级别上来说,没有哪个州府能比它更有资格称大藩,但是请注意:它是京师,而且这个开封知府也不是外任官。
因而,从性质上来说,开封知府是京官,而非外任官。
所以,包拯这20顷职田极有可能是没有的,甚至我想说就是没有。
当然,相比那些大藩的长官,开封知府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每年节假日以及重要庆典朝廷都会给京官放各种福利,而开封知府所得到的的福利待遇仅次于御史中丞和中书舍人之类的朝廷高官。
有鉴于职田这个事有疑问,所以我们这里就不把它算入包大人的收入之内。
现在来看包大人每年总收入:铜钱2876贯、米、麦各180石、240捆柴禾、480捆干草,约300公斤木炭、10匹绫、34匹绢、2匹罗、50两绵(这里面柴禾与干草存疑,但我倾向于有)。
好了,现在来说钱。
宋代一石约合现在的592公斤,这里给包大人打个折,按50公斤计算,他每年的米和麦是各00公斤。
大米按每公斤6元计算,市值就是元,小麦按每公斤4元计算,市值元,合计元。
绫罗绸缎全部换算成绢的市值,也就是每年50贯。
柴禾、干草和木炭这里给包大人来个级打折,只算他20贯,两者合计70贯。
再加上固定的俸禄2876贯,总计2946贯。
为方便计算,也是为前面的打折找补点损失,这里按3000贯计算。
这里同样以大米的市值来作为换算的中介,根据北宋在各个时期的米价,我们这里取一个大概的均值,一贯铜钱按照600元人民币计算,3000贯铜钱也就是现在的180万元人民币。
所有相加,包大人的年收入共计189万元人民币。
不过,我们这种算法是打了相当大折扣的,单是大米和小麦就给他少算了近7000斤。
另外,身为正三品的大员,包大人每年还会有其他额外的节庆赏赐。
综合核算下来,包大人在担任开封知府时的年收入应该在人民币200万出头。
这到底是多还是少呢?会不会让那些动辄就嚷嚷着包拯年薪千万的所谓“学者”
和“专家”
勃然大怒呢?不过,我疑惑的是,那些把“公使钱”
算作包拯私人收入的人到底居心何在?政府的招待费怎么就成了当地行政长官的年收入了呢?至于职田,还是那句话,身为京官的包拯根本分不到职田。
我们为什么要突然聊包大人的这个八卦呢?答案稍后揭晓。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