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闲聊包拯(2 / 3)

加入书签

>这无异于就是言官的一道保命符,除此之外他们手里还有一面大纛。

大宋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在赵匡胤的面前说过一句话:天地之间唯礼法最大。

这句话可谓是被宋朝的一代又一代文官给当成了为官一生的格言,而后这句话更是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大纛,他们正是举着这面大旗上斥昏君下责奸佞。

寇准敢于把赵光义拉回到椅子上继续听他奏事,包拯情绪激动时可以把口水都喷到赵祯的脸上,这事要是生在别的朝代能想象吗?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存土壤,所以跋扈嚣张的文官(言官)才会在宋朝肆无忌惮地野蛮生长。

范仲淹和孔道辅在吕夷简当政时期的无所畏惧,欧阳修在庆历新政时期的摇旗呐喊,再往后便是敢于直言乃至是犯颜以谏的何郯,这些人都让赵祯和他的两府大臣们吃尽了苦头。

在何郯之后,这根交接棒被传递到了一个在后世被广为传颂的大名人手里,这人便是鼎鼎大名的包拯。

关于包拯,他在民间近乎于是一个被无限神话的人物。

一提到他,我们的脑子里恐怕就只有一种形象,那便是开封知府包大人坐在大堂上一脸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之色。

可是,在包拯的整个官宦生涯里他在开封知府这个位置上仅仅只待了一年半的时间,他能够青史留名并不是因为他断案入神,而是他身为言官时的频频大出风头。

在我们即将讲述包大人在正史上的光辉事迹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个八卦,而这个八卦就跟他今后将要担任的开封知府有关。

如今有人对包大人在担任开封知府时的俸禄很感兴趣,说他的年薪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货币已然过千万,我们这里就来给包大人算一下这个账。

先声明,我的推算不具备权威性,而且有关于此的各种史料记载也多有出入,我唯一能保证的是包拯的几项主要收入不会出错,但那些小头和各种名目的福利待遇却有待有朝一日去出一篇论文。

在被任命为开封知府时,包拯的头衔是龙图阁直学士(职官)、尚书省右司郎中(寄禄官)、权知开封府事(差遣)。

这里面的“龙图阁直学士”

是包拯的职官(正三品),按照规定,龙图阁直学士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如下:料钱每月120贯,添支钱每月15贯,餐钱每月3贯,每年两季的衣赐共计10匹绫、34匹绢、2匹罗、50两绵。

此外,包大人还有一个寄禄官“尚书省右司郎中”

这个尚书省右司郎中也是有固定的俸禄和福利,但很遗憾的是,宋朝规定既有职官又有寄禄官的官员只能领那份最为丰厚的俸禄,所以包大人的这个寄禄官并不能为他带来一分一厘的收入。

最后就是他的差遣:权知开封府事,这个才是包大人个人收入的最大来头。

具体如下:每月添支十万钱(100贯)、每月15石米、15石麦、20捆柴禾、40捆干草、冬季每月15秤木炭(约现在的100公斤)。

即:每年俸禄1200贯、米、麦各180石、240捆柴禾、480捆干草,约300公斤木炭。

另外一笔钱也得在这里罗列出来,那就是朝廷拨给开封府的每年一万贯的“公使钱”

当然,这笔巨资包拯虽然可以随便花,但必须是以公事的名义,而不能装进他的私人腰包。

这钱怎么花呢?比如以开封府的名义宴请京城的各个衙门的长官来大吃一顿,比如接待某个衙门的公差,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如今所谓的招待费,包拯后来把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一众小辈叫到开封府的后堂开怀畅饮就是用的这笔钱。

最后,包大人可能还有一笔隐形收入,那便是他的“职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