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裁撤冗兵(1 / 3)
聊完了八卦,现在我们再来说正事,话头就以辽国从西夏撤军之后的那个时间点说起。
公元1049年9月,在那位已经晋升为贵妃的张美眉每天不断地软磨硬泡下,赵祯再又给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封了官,他由“权三司使”
晋官为礼部侍郎兼三司使。
所谓的“权”
就是代理的意思,升官之后张尧佐便成了名正言顺的大宋三司使。
三司使,我们曾经说过很多回,这是掌管天下钱粮和赋税的大宋“计相”
,其权重和地位在整个宋朝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这是只有诸如寇准和丁谓这样的帝国顶级能臣才能担任的高级官职。
可是,张尧佐凭的是什么爬到的这个高位?他本事很大吗?很有声望吗?都不是,他靠的是自己堂侄女的裙带关系!
任命出,整个宋朝的言官系统就此地震了。
帝国的财政大权竟然交由一个靠了女人才得以上位的平庸之辈去掌管,这种事在之前只有那些行将亡国的昏君才做得出来,赵祯同志,我们亲爱的皇帝陛下,你是明君啊!
你怎么能做这种事啊?
监察御史陈旭上疏说张尧佐是皇亲,为了避嫌也是为了遵循祖宗旧制,所以他认为张尧佐不适合担任三司使这种掌管着国家权重的要职,赵祯必须立马把这道任命收回。
这里简单说下这个陈旭,因为他在多年后将成为一个官至宰相的大人物,而且还和王安石在新法上死掐却遭遇完败。
但是,如果你去查陈旭这个人的资料,你可能什么也查不到,因为他后来改了名,他留在历史里的名字叫做陈升之。
对于陈旭的这道奏疏,赵祯选择了不予回应,这其实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之前他只是让张尧佐代理三司使,可言官们并没有多大意见,如今他不过是把代理二字去除了而已,想必也同样不会引多大的波澜吧?
如他所料,这一次赵祯真的赌赢了。
除了陈旭出来冒了个泡,其他言官在此事上都非常罕见地对赵祯低了头。
问题在于,言官们这回怎么就如此轻易地被赵祯给收拾了呢?这太反常了,尤其是那个何郯,他在这件事里为何一声不吭呢?这不是他的作风啊!
这很奇怪吗?只要我们把目光往中书省政事堂上的那把椅子上瞧一瞧,一切就都不足为怪了。
那上面坐着的人是谁啊?新任席宰相文彦博!
文彦博能从成都一路直上开封最后当上这个席宰相,这里面谁的功劳最大?看上去应该是张贵妃,但其实张尧佐才是这张关系网里的那个最关键的角色,没有他的串联,文彦博和张贵妃之间的这层关系可能十竿子也打不着。
联系到这一点,张尧佐能够升任三司使也就不奇怪了,如果没有中书省席宰相的点头,赵祯的这道任命根本不可能下。
至于言官这边,文彦博自然得好生一番安抚,而这事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原因何在?因为此时的言官领袖是谁?何郯!
虽然有对方的把柄在自己的手里,但文彦博还不至于是那种动辄就对何郯进行威胁恐吓的卑鄙小人,何郯面对文彦博的请求自然也是不好拒绝。
然而,这其实也正是何郯的痛苦和矛盾之所在。
他是御史,而御史是干什么的?御史的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专门监督辅政大臣的!
问题是何郯敢去纠察文彦博吗?
赵匡胤和赵光义之所以要给御史如此之大的权力就是为了防止宰辅大臣专权乱政,有了这么一把时刻悬在头上的利剑,两府大臣们自然得随时夹着尾巴做人。
一旦让某个宰辅大臣控制了言官系统,那么他的权力就得不到监管,甚至于他会用这把剑去为所欲为,会用它去清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