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回家的那一刻(2 / 4)

加入书签

等候在村口,天气那么寒冷,哥哥说他已经等了近两个小时。我握着哥哥已经冻僵的手,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回家的路上,我热情地和乡亲们搭讪,他们关心地问我这几年在部队里情况,问我能否吃饱?问我受苦了没有?几位年纪大点的大伯和大叔,则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孩子,多年没看到你了,挺想念你的,听说你在部队提了干,孩子,你没给咱家乡丢脸!”不知为何,看着他们一个个充满真诚而深情诚挚的面孔,我顿时热泪盈眶。

到家刚坐下一会,忽然急促的狗叫声传来,哥哥忙起身走出去,发现我儿时的几个小伙伴已经快步过来。我赶紧迎上去和他们一一拥抱。一个发小对我讲:“我们一直牵挂着你,昨天就听说你今天回来,我们五个已为你备好了几桌饭菜,今晚饭就在我家吃饭,大家聚在一起,好好聊聊!我们不醉不休!”

那天晚上,一起吃饭的共有19人,几乎是全村在家的所有男丁。年纪大的人,谈着我儿时快要遗忘的趣事;同龄人说着我们当年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哥哥的真情,发小们的热忱,还有乡邻们满满的诚意,让我觉得自己如此幸运,很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小村庄。

4乡亲的情谊

第二天,乡亲们陆续来到我家,他们给我送来了很多自家的土特产:芝麻油、花生、宰杀好的公鸡、土鸡蛋、粉条、南瓜、土豆……不用说,那些都是乡亲们的心意。看着摆满在堂屋当门的这些礼物,我无语凝噎。我当时心想,如果我将来能混出来一点名堂,一定要好好报答父老乡亲们。

回家第三天,正赶上春节前赶年集。二十四日一大早,我穿着军装和村里的几个发小一起步行去公社凑热闹。年集上人山人海,拥挤的地方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乡亲们赶年集的目的是为采购年货,我赶年集主要是想感受一下家乡过年的气氛,寻找年味儿。

当我走到供销社门市和饭店中间位置时,由于人多拥挤,有位老大爷在人群中低着头打开挂在腰间的老式牛皮钱夹数钱买东西,一不小心,我俩正好撞了个满怀。老大爷抬起头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我,我也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大爷。这时大爷突然对我讲:“解放军同志,你花钱吧?”当时,我感动地不知说什么才好。看上去大爷钱夹里并没有多少钱,厚厚的一沓子全是零碎的钞票,但他发自内心的那种纯朴感情,把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离我归队前两天的一个早上,我去县城的早点摊吃早点。吃完早点付钱时,卖早餐的那位老大爷看着我穿着军装,说什么都不要。最后没办法,我只好放下钱转身就走,那位老大爷又追出去很远……

5烽火中的牵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抗日战争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一封封家书跨越枪林弹雨,承载着最厚重的情感。

1941年,八路军战士王志在战斗间隙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纸是用敌人的宣传单背面做的,字迹被雨水浸得有些模糊:“娘,儿在前线一切安好,勿念。待把鬼子赶跑,儿就回家陪您种庄稼。”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万战士的心声——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守护家园而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烽火中的家书,从来都不只是私人情感的流露,更奏响了家国情怀的双重奏。在那些文字里,“小家”与“大国”紧密相连,个人的悲欢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赵一曼在留给儿子的遗书中,既有“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的舐犊情深,更有“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的家国大义。

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大义的情怀,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云南有位小学生在给戍边战士的信中写道:“叔叔,我知道你们不能回家过年,是为了让我们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年夜饭。”这稚嫩的话语,与八十年前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