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回家的那一刻(1 / 4)

加入书签

1故乡的召唤

每当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我总会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回家的情景。那时我刚参军到上海空军部队,对家乡的眷恋如影随形。我家在四川万县(如今为重庆万州),那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万里长江波光粼粼,川流不息的江轮为这个江边小城带来了人气和繁荣。

早年四川有“成渝万”的美誉,但进出万县的交通十分不便。第一次回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节前夕,如果从上海乘船逆江而上,需要八天七夜。为了赶时间,我选择了坐火车,从上海绕道到西安经成都、重庆,再坐船回万县,走了一个U字型,但却可节约两三天时间。

这段旅程的艰辛至今记忆犹新。从上海出发还好,有座位。到西安换车后,因人多,我只好站着,人挤人,背靠背,硬站了一个晚上,脚都站肿了。到了成都,尽管已经两夜未眠,我马不停蹄急忙跑去排队,挤上去重庆的火车。也顾不得军人的体面,在靠厕所边找个空地,垫张报纸就坐下来休息。

清晨六点多钟,下了火车,直奔朝天门码头。可卖票的人讲,四等舱、三等舱都没票,只有五等散席。所谓散席,就是没位置,只能自己在船上随便找个地方或站或坐。因回家心切(可说是归心似箭),五等就五等,只要能上船就行。我上船后,因实在太累太困,居然在甲板上睡着了。

原计划船八点到万县,由于轮船炸雾,船停在江心就是不走,真急死人,直到凌晨一点钟才靠岸。父母、兄妹在码头足足等了五个多小时。我回到家里已是两点了。经过四天五夜的折腾,精疲力竭的我倒头就睡。

在家待了20天,便打算顺江而下坐船回部队,只需四天四夜就够啦!因那时船少人多,排队一天一夜,也没买到下水的船票。怎么办?只有五天时间,再等就要超假。没别的办法,我只好买了上水船,再经重庆、绕道成都、经西安返回上海,才总算按时归队。

2变迁中的回家路

在以后的十几次回家经历中,我曾坐过船,虽然时间长,但人不累。襄渝铁路通车后,还走过襄渝线,但也很艰难。有一次又是过年,我在安康转车,因人多,列车员不开车门。我只好从窗子爬进去,可这事我没干过,怎么爬也爬不进去。只好哀求:“老乡,帮帮忙,拉兄弟一把吧!”车上的人,见我是个当兵的,又是四川口音,还真拉了一把,这才上了车。此时,虽说是寒冬腊月,我却大汗淋漓。

车到达县,再转乘汽车到万州,那崎岖的山涧公路蜿蜒陡峭,一边是高耸的大山,一边是万丈悬崖,上山如乌龟爬行,下坡似脱缰野马,吓得我紧紧抓住座位前的手柄,大气都不敢出。太危险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走这条路线。

后来有了上海到宜昌的火车,我又坐火车到宜昌,再转乘船到万州(这时万县已更名)。这一次却让我终身难忘。火车到宜昌后,要乘汽车从火车站到轮船码头买船票,因车上人多,又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想到一心去买船票,未警惕车上身边的人,结果遇扒手扒窃,把我的皮夹子摸走了,痛失800多元。八十年代初的800多元,是我几个月的工资。幸好还有一点钱放在旅行包里,不然,我就回不了家啦。

以后我还走过南线,经杭州、怀化、贵阳到重庆转船。在福州、北京执行任务期间,回家也少不了在这转车,在那转船。总之,每次回家都深感交通不便和身心的极度疲惫。

3温暖的家园

虽说回家的路很艰苦,但每次在家里都很开心。见父母、会同学、会战友、窜大街小巷、看家乡变化。特别是母亲做的汤圆、米米茶,还有那香喷喷的腊肉、香肠,让我总吃不够。

记得1980年春节,是我入伍后的第一次回家探亲。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我被提干,组织安排我回家探亲。到村庄时,哥哥早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