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失望的重叠(2 / 4)
麻烦”——他们更愿意把心思花在算利益、保位置上,哪有空低头看下属的难处?
还有那些动作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装给人看的,是他路过车间时,听工人念叨一句、看一眼动作,就记在心里的。这份“放在心上”,比那些喊得震天响的“口号”金贵多了。
可反观那些天天把“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挂嘴边的领导,那做派跟陈树生比,简直是两个极端。成果出来了,他们跑得比谁都快,把团队的汗水分成自己的功劳。庆功宴上灯光晃眼,主位上的人举着酒杯,说“这都是我决策精准”,可谁都知道,团队熬了半个月通宵,改了十遍方案;发奖励时,最大的那份准落进他们口袋,下属拿到的,不过是句“继续努力”。
他们从不管过程里的难——下属顶着高烧改方案,他们不问;为了赶进度连吃几顿泡面,他们不管;压力大到整夜睡不着,他们更是看不见。在他们眼里,“过程”都是没用的琐碎,只有“结果”能帮自己升官。下属的努力,不过是他们履历上“领导有方”的注脚,用过就扔,连点温度都没有。
时间长了,团队里的信任早被磨没了——谁都不想再当“嫁衣”,干活的劲自然就散了。
更让人憋闷的是“不讲过程”背后的冷。下属抱着卡壳的流程表找上门,办公室的冷光落在领导整洁的西装上,人家连文件封面都没翻,就抬眼说“自己想办法,别耽误进度”。车间里的机床还烫着手,下属手心沾着机油,袖口磨出了毛边,可那些领导的指尖,连一点油污都没有。
他们不管问题卡在哪,不管下属能不能扛住,不管要不要协调资源,只盯着“结果能不能按时交”。这哪是信任?分明是甩锅。别说帮衬了,下属走投无路时,他们还会冷冷补一句“这是你的责任”。
有人说他们像寄生虫,可寄生虫还知道让宿主活着呢。这些领导倒好,直接掐断团队的“营养”——抹杀努力,无视困境,就留着自己光鲜的外表。跟附在身上的藤蔓似的,缠死了这棵,再换一棵继续吸。
伊芙琳看着陈树生弯腰帮老工人调零件,动作熟得像摆弄自家东西,袖口蹭上了机油也没在意。忽然就懂了——他那“低标准”,根本不是放低要求,是把“领导”该有的样子捡回来了。不是站在高处发号施令,不是抢功劳甩锅,是把人当人看,把团队当一起扛事的家。
这种实在劲,在满是冷意跟私心的地方,比任何“高标准”都有力量,也更难得。
那种领导搞出来的糟心事,不是看得见的伤口,却比刀子割还疼,像毒似的往人骨头里渗。
沾在工人磨破边的工装上,渗进他们攥了又攥、慢慢没了劲的扳手里,一点点漫满整个车间。
每吸一口气都觉得沉,团队里的人不是没感觉,是早没劲儿说了——那股恶心劲儿堵在喉咙里,不是想吐,是看着自己的努力被踩、信任被碎,从心里冒出来的寒,把整个车间裹成了密不透风的笼子。
伊芙琳摸了摸工装口袋,里面的旧草稿纸搓得发毛。
午休时再没人凑一块儿聊天了,要么靠在机床上发呆,眼神空茫茫盯着地面,像丢了魂;要么攥着半凉的盒饭,一口一口嚼得没滋没味,饭粒掉在地上都懒得捡。
以前大家眼里是有光的,不是一下子灭的,是被一次次功劳归领导磨暗的。
谁没熬到后半夜理顺过流程?
谁没绞尽脑汁降过损耗?谁没顶着压力解过难题?
可到了汇报里,这些全成了“领导决策好”,连自己的名字都捞不着提。
画满批注的草稿纸、记满数据的笔记本,最后不是塞抽屉角落,就是扔进废纸篓——这种被抢功劳的委屈,不是一下子疼死,是钝刀子慢慢割,心里像揣了块冰,一天天冻硬了那点热情,连自己值不值都开始怀疑。
比被抢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