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八)(4 / 6)
“刘哥要是信得过我们,就先别声张。”陈轩将贯耳瓶重新包好,“等明天我们联系市博的专家过来,一起做个详细鉴定。”
刘警官当即拍板:“没问题!我今晚加派人手在这附近巡逻,保证你们安全。对了,前面不远有家‘老瓷匠客栈’,老板是老景德镇人,靠谱,你们可以去那儿落脚。”
谢过刘警官,陈轩和小林背着包往客栈走去。晚风带着瓷土的清香,路边的老房子墙头上,还能看到嵌着的碎瓷片,那是景德镇人特有的装饰,把烧废的瓷器变成风景。
“师父,您说伪古堂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辨瓷手记》?”小林踢着路上的小石子,“他们不是已经能仿出以假乱真的青铜器了吗?”
“因为宋代名窑的水太深。”陈轩望着远处窑厂的烟囱轮廓,“青铜器仿造,靠的是化学做旧和器型模仿,懂行的用仪器一测就能辨出铜锈成分;但宋代官窑的釉色、开片、胎质,全靠窑工的经验和天时地利,比如汝窑用玛瑙入釉,官窑用松柴烧制,这些细节里的门道,没有真迹比对和传承口诀,根本仿不像。”
他顿了顿,想起《辨瓷手记》里的一句话:“瓷之魂,在土在火,更在人心。”真正的珍品,藏着的是匠人的心血,这恰恰是伪古堂那些利欲熏心之辈永远仿不出来的。
老瓷匠客栈是座两层小楼,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刻着“以瓷会友”四个字。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姓周,听说他们是来研究古窑的,立刻热情地迎了进去,泡上一壶当地的雨前茶。
“落马桥那片窑址,民国时就有人挖过。”周老板坐在八仙桌旁,手指敲着桌面,“我爷爷年轻时见过挖出来的瓷片,说是釉色跟青玉似的,可惜那会儿兵荒马乱,好多好东西都流到国外去了。”
陈轩取出那三件瓷器,在桌上铺好棉布,一件件摆开。除了贯耳瓶,另外两件是撇口碗,碗口边缘有细微的磕碰,却更显古朴。他拿出玄鉴镜,镜面刚一靠近,三件瓷器的釉面同时泛起淡淡的虹光,与镜中星图的光晕相互呼应。
“这光……”小林看得眼睛发直。
“是釉里的微量元素在镜光下的反应。”陈轩解释道,“宋代官窑用的是高岭土,里面含有的铁、钛等元素,经过高温烧制后会形成独特的分子结构,普通光线下看不出来,但玄鉴镜能激发它们的能量。”
他用镜面对准贯耳瓶的瓶身,仔细观察那些自然开片。开片是瓷器冷却时釉面与胎体收缩率不同造成的裂纹,宋代官窑的“金丝铁线”,是开片经百年氧化后,深色的裂纹里渗入杂质形成“铁线”,浅色的细缝则形成“金丝”,层次分明。而仿品的开片往往是人工用酸腐蚀出来的,纹路杂乱,没有这种自然的层次感。
忽然,玄鉴镜的光芒顿了一下,在贯耳瓶底部映出一个极小的缺口。那缺口像是被硬物磕碰所致,边缘的釉面有些剥落,露出里面深色的胎骨。陈轩凑近一看,瞳孔猛地一缩——缺口处的胎骨上,竟刻着一个极小的“供”字!
“是贡品!”陈轩脱口而出。宋代官窑贡品,往往会在胎底隐秘处刻“供”或“官”字,作为皇室专用的标记,这个发现,彻底证实了这几件瓷器的身份。
小林兴奋地凑过来,忽然指着碗底:“师父,您看这碗!”
其中一只撇口碗的碗底,粘着一小块碎瓷片,像是烧制时不小心粘上去的。那碎片的釉色偏黄,与碗身的青灰截然不同,边缘却和碗底的釉面融合在一起,显然是同时期的东西。
陈轩用镊子小心地取下碎瓷片,放在玄鉴镜下。镜面的光晕笼罩碎片,原本泛黄的釉面下,竟渐渐显露出一幅模糊的图案——像是一座窑炉的轮廓,旁边还刻着几个极小的字,依稀能辨认出“修内司”三个字。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