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八)(3 / 6)

加入书签

钻进了竹林,身影很快消失在茂密的竹影里。

竹林外,治安岗亭的灯光隐约可见。陈轩回头望了一眼,确认没人追来,才松了口气。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从云层的缝隙中探出头,给竹林镀上了一层金边。

小林靠在竹子上大口喘气,忽然指着帆布包笑道:“师父,您看!”

陈轩低头看去,只见帆布包的缝隙里,透出一缕淡淡的青光,那是玄鉴镜的光芒,正与包里贯耳瓶的釉色交相辉映,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他知道,这尊内窑贯耳瓶的发现,绝不仅仅是多了一件珍品那么简单——玄山氏留下的线索,正在一点点拼凑出一个关于传承与守护的故事,而他,正是这个故事的续写者。

远处传来警笛声,大概是治安岗亭的人听到了动静。陈轩拍了拍小林的肩膀,两人相视一笑,朝着灯光的方向走去。包里的贯耳瓶很沉,却也很暖,像是握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正等着被重新照亮。

第1054章:残片玄机

警笛声在落马桥窑址边缘渐远时,暮色正像一块浸了墨的棉布,缓缓铺满景德镇的天空。陈轩和小林坐在治安岗亭后的石阶上,看着值班民警将那几个被玄鉴镜晃倒的伪古堂成员押上警车。刀疤脸被推搡着经过时,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嘴角的疤痕因愤怒而扭曲,却终究没敢再说半个字——他怀里那本被搜出的《辨瓷手记》仿抄本,此刻正被民警捏在手里,成了铁证。

“总算把这伙人送进去了。”小林揉着发酸的小腿,帆布包被他小心翼翼地放在腿上,里面的贯耳瓶隔着布料传来温润的触感,“师父,刚才玄鉴镜那一下太神了,跟开了闪光灯似的!”

陈轩低头摩挲着掌心的玄鉴镜。镜面的青光早已褪去,此刻又恢复了那种照不出人影的古朴,边缘的饕餮纹在暮色里若隐若现。他刚才情急之下催动天眼能量,本是想暂时阻截追兵,却没想到镜面会爆发出那样强烈的光芒,更奇的是,光芒散去后,镜中映出的星图似乎又有了细微的变化——原本模糊的“紫微垣”星域,此刻竟清晰了几分。

“这镜子的能量,好像和我们接触的古物有关。”陈轩轻声道,“在邙山青铜窖藏时,它因青铜器共鸣;刚才照到内窑贯耳瓶,又有了异动。玄山氏留下的东西,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正说着,岗亭里的民警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个证物袋,里面装着那本仿抄的《辨瓷手记》。“陈先生,小林同志,这东西你们认得吧?刚才那伙人说是什么宝贝,还跟我们吵着要拿回去呢。”民警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姓刘,听说是市文物局特意打过招呼要关照的专家,说话格外客气。

陈轩接过证物袋,翻看了几页。仿抄本的纸质粗糙,字迹虽然刻意模仿玄山氏的笔锋,却少了那份凝练的气韵,尤其是记载“汝窑玛瑙入釉”的章节,竟把“星点”写成了“星斑”,显然是抄录者对鉴瓷术语一知半解。

“这是假的。”陈轩将证物袋递回去,“真正的手记在我们这儿,不过等处理完手头的事,我们会交给市博物馆存档。”

刘警官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刚才你们说在窑址发现了东西?按规定,地下文物得先报备……”

“是三件宋代官窑瓷器,我们怀疑是内窑贡品。”陈轩没有隐瞒,“不过现在情况特殊,伪古堂还有余党,我们想先做初步鉴定,确认安全后再正式移交。”他从包里取出那尊贯耳瓶,小心地放在石阶上。

暮色中,贯耳瓶的青灰色釉面泛着柔和的光泽,刘警官凑近一看,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这釉色,跟博物馆里那件‘南宋官窑弦纹瓶’简直一模一样!”他早年在文物局当过临时工,也算见过些真品,此刻一眼就看出这贯耳瓶的不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