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继位之争(1 / 3)
低沉哀婉的丧钟余音似乎还萦绕在泉州城头,节度使府灵堂内的香火气与悲戚氛围尚未散去,一场关乎福建未来命运的权力博弈,已迫不及待地在偏厅上演。
王审知换下沉重的丧服,穿着一身较为轻便的素色常服,端坐主位。
陈褚陪坐一侧,李尤则按剑立于王审知身后,目光如炬,扫视着鱼贯而入的各地代表。
张渠则亲自守在厅外,确保无人打扰。
来自南剑州、建州、汀州等福建各主要州府的刺史、镇将代表们,个个神色肃穆,心思各异。
他们向王审知行过礼后,分坐两旁。
寒暄和吊唁的场面话过后,气氛很快变得微妙起来。
南剑州来的是一位姓赵的司马,是王潮的旧部,性格较为耿直,他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担忧:“王司马,大帅骤然仙逝,我等皆感悲痛。
如今福建群龙无,外有南汉、吴越虎视眈眈,内有……呃,百业待兴。
这节度使之位,关乎一镇安危,不知司马有何章程?朝廷那边,可有消息?”
他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务实派官员的想法,希望尽快明确领导核心,以稳定局面。
王审知正要回答,一个阴恻恻的声音却抢先响起,来自建州的一位姓钱的录事参军,此人素与郑珏门下交往密切:
“赵司马所言极是。
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
只是……”
他拖长了语调,目光扫过众人,“这继任之事,关乎礼法纲常,不可不慎啊。
按制,节度使位高权重,需朝廷正式任命。
即便情况特殊,需行权宜之计,也当……嗯,合乎法理人情才是。”
他虽未明说,但“法理人情”
四个字,却暗藏机锋。
立刻有另一名来自小州、明显被郑珏一派拉拢的官员附和道:“钱参军所言有理。
下官听闻,大帅生前最是看重礼法。
若论及‘人情’,大帅尚有子嗣延翰公子在堂,虽年幼,然名分所在……是否应考虑,由王司马辅佐幼主,暂理军政,待朝廷明示或延翰公子成年,再行定夺?如此,既可安民心,亦全了礼法,岂不两全?”
这话一出,偏厅内顿时一片寂静。
终于有人将“立幼主”
这个选项摆到了台面上!
这正是郑珏一派试图打出的牌——利用“父死子继”
的传统观念和王延翰的年幼,将王审知置于“辅政”
的位置,从而限制其权力,为他们日后操控局面留下空间。
许多中立官员的目光都投向了王审知,看他如何应对。
王审知面色平静,心中却冷笑连连。
他尚未开口,性格火爆的李尤已经按捺不住,冷哼一声,声若洪钟:“荒谬!
如今是什么时候?南汉探子就在边境窥伺,内部宵小蠢蠢欲动!
让一个十二岁的娃娃来做主帅?尔等是想要福建大乱吗?!
军中儿郎,只认能带他们打胜仗、保家园的主帅!
什么娃娃名分,能挡得住敌人的刀剑吗?!”
李尤的直白怒吼,如同在平静的水面砸下一块巨石,震得提议立幼主的官员脸色白,不敢直视。
这代表了军队最直接的态度——他们只认实力,不认虚名。
陈褚见状,适时地接过话头,语气平和却分量十足:“李将军稍安勿躁。
钱参军、周大人所虑,亦是为福建安定着想。
然,事有经权,需通盘考量。
延翰公子确系大帅骨血,然年未及冠,学识未充,骤担大任,非但其自身难以承受,更恐误了福建大局。
昔日霍光辅汉昭帝,亦因帝年幼之故。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