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懂仲舒与汉武帝的思想革命(3 / 5)

加入书签

或许就是天命借我董仲舒之口,对您的回答……”

他将竹简仔细卷好,吹熄了灯。

窗外,长安城的第一缕晨光,正刺破黑暗。

(人物刻画:使命感与忐忑)

【本章启迪】:真正的价值(董仲舒学说)往往需要长久的沉淀与积累(十年磨剑)。

警示我们:在面对时代命题时(武帝之问),拥有独立思想体系(儒家王道)远比迎合潮流(百家之言)更为珍贵。

厚积薄,方能抓住改变命运的契机(明日对策)。

3:宣室惊雷,思想大一统的诞生(公元前134年策问当日未央宫宣室殿)

宣室殿内,庄严肃穆。

汉武帝高踞帝座,衮服冕旒,不怒自威。

阶下,百余位贤良文学之士分列两旁,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

(场景营造:策问现场的威严)

策问开始了。

几个被点到名字的贤良,依次上前陈述。

有的鼓吹黄老清静,有的建言严刑峻法,有的则拘泥于繁琐礼仪。

武帝听着,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但眼神深处,那份根本性的困惑始终未能完全解开。

(他人对策:未能满足帝心)

“广川国贤良,董仲舒!”

宦官尖利的声音响起。

一个清瘦的身影,捧着厚重的竹简,沉稳地走到御阶之前。

正是董仲舒。

(主角登场:历史性时刻)

“草民董仲舒,拜见陛下!”

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

“平身。”

武帝的目光锐利地落在他身上,“朕问: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朕承大统,何以应天?何以治国?何以安民?何以垂万世之法?尔有何见教,直言无妨。”

(核心策问再现)

董仲舒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迎向帝王。

他没有急于回答,而是缓缓展开了手中的第一卷竹简(对应第一次对策的核心)。

“陛下垂问,关乎社稷根本,天命所系。

臣以为,”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王道之端,得之于天!”

(开篇定调:王道法天)

接着,他以《春秋》为经,以历史兴衰、天文灾异为纬,开始阐述他精心打造的“天人感应”

学说。

他用平实但充满力量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天-天子-民”

相互感应的宏大图景:“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核心理论一:天人感应)

武帝的背脊,不知何时已挺得笔直。

董仲舒所描绘的“天”

对君王的制约(灾异谴告)与支持(祥瑞表彰),恰恰击中了他内心深处的需求——既需要神圣的合法性(君权神授),又渴望一套能自我约束(或警示)的机制(灾异说)!

这远比其他空洞的“德政”

口号更具说服力和威慑力!

(武帝的内心震动:理论契合需求)

董仲舒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眼中一闪而过的亮光,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然则!”

他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欲行王道,法天而立政,必先正其本!

本何在?在明教化之源!”

(引出思想统一)

他环视殿内诸子百家的代表,掷出了那句石破天惊、注定载入史册的宣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