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商鞅入秦(2 / 5)

加入书签

>几天后,一辆吱呀作响的老旧牛车,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悄然驶离了大梁城。

公孙鞅抱着那包裹严实的《法经》,如同抱着自己全部的生命和未来。

车轮碾过枯黄的落叶,将他与魏国最后的联系彻底碾碎。

(与此同时,秦国雍都,秦宫)

年轻的秦孝公嬴渠梁猛地将一卷帛书拍在宽大的青铜案几上,出“啪”

的一声脆响!

那是来自魏国探子的密报,详细描述了魏惠王如何轻慢公孙鞅,以及公孙鞅仓惶西逃的消息。

“暴殄天物!

魏罃(魏惠王名)有眼无珠!”

孝公站起身,激动地在殿内踱步,年轻的脸庞因愤怒和一种莫名的兴奋而微微红,“公叔痤临死举荐的奇才!

那魏罃竟当耳旁风!”

他猛地停步,目光灼灼地望向身边的宠臣景监,“景卿!

寡人的《求贤令》出已数月,入秦士子如过江之鲫,可尽是无用之辈!

如今,上天将明珠弃于道旁,寡人岂能再错失?”

他几步走到殿门前,猛地推开厚重的宫门。

深秋凛冽的寒风灌入,吹动他玄色的王袍猎猎作响。

他望向函谷关方向,目光穿透重重关山:“给我盯紧函谷关!

若有一卫人,名公孙鞅者入秦,立刻报与寡人!

寡人要亲自会一会这口‘匣中之剑’!”

殿门角落阴影里,一个面白微须、眼神精明的中年男子——宠臣景监,将腰弯得更低,恭敬应道:“喏!

臣,必不负君上所托!”

他心中暗凛,这位年轻君主求贤若渴的决心,已炽烈如烈火烹油。

【章节警句·砺刃】

当魏惠王拂袖而去,秦孝公却推开了殿门。

公孙鞅抱紧《法经》的手,攥住了最后的火种——真正有价值的才华,从不在冷遇中生锈,只在等待识货的熔炉。

低谷中的每一次磨砺,都是为锋芒出鞘积蓄力量。

2:三叩宫门试君心

(公元前361年,冬,秦国雍都驿馆)

雍都的冬天,风像裹着小刀子,刮得人脸生疼。

一间简陋驿馆的房间里,炭盆的火苗微弱地摇曳,勉强驱散着刺骨的寒意。

公孙鞅裹着一件半旧的羊皮裘,坐在冰冷的席上,借着昏暗的油灯光,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那几卷几乎能背下来的《法经》竹简。

案几上,放着一份誊抄得工工整整的秦国《求贤令》,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印在他心头:“…与之分土!”

敲门声响起,很轻,带着一种刻意的谨慎。

公孙鞅放下竹简:“进。”

门被推开,景监裹着一身寒气闪身进来,随手带上门,搓着手凑向炭盆,脸上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焦虑和深深的歉意:“先生…实在对不住!

今日大王…咳,又…”

他话没说下去,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公孙鞅面色平静无波,仿佛早已料到:“大王又听得昏昏欲睡,中途便让景大人送我出来了?”

景监脸上一阵热,尴尬地点点头。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第一次,公孙鞅向孝公侃侃而谈上古“帝道”

,讲述黄帝、尧舜如何以德化民,垂拱而治。

孝公听着听着,眼皮就开始打架,最后竟靠着案几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那次之后,景监被朝中那些等着看笑话的贵族大臣们明里暗里讽刺得体无完肤,说他举荐了个只会讲古的迂腐书生。

他顶着压力,又安排公孙鞅见了第二次。

这次公孙鞅谈的是“王道”

,讲周文王、武王如何以礼乐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