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礼乐文明的兴衰(2 / 4)
使者。
驿站小吏早已备好清水和简单的饭食在路边等候。
为的行人翻身下马,动作利落。
他叫“驭”
,是这支小队的队长。
他接过水囊仰头猛灌几口,喉结急滚动,清水顺着嘴角流下,冲开了脸上的泥痕。
“驭兄!
此行何方?如此急迫?”
驿站小吏一边递上黍米饭团一边问。
驭匆匆咽下口中的食物,抹了把嘴:“刚在镐京接过康王诏命!
急赴齐地,宣示对东夷新附部落的册封安抚之策!”
他从怀里掏出一枚用蜡封印的竹筒,小心地展示了一下:“事关邦国安宁,王命在身,不敢丝毫耽搁!
换马!
立刻换马!”
驿站小吏不敢怠慢,立刻招呼人手牵来几匹已备好鞍鞯的健马。
驭将诏命筒贴身藏好,与其他几位行人迅翻身上马。
“驾!”
一声轻喝,几骑绝尘而去,只留下滚滚烟尘。
仲勉此时恰巧在驿站核查物资登记簿,目睹了这一切。
他感慨地对驿站小吏说:“这些‘行人’,真是王朝的血脉啊。
没有他们星夜兼程,王命如何能如臂使指,通达四方?”
驿站小吏也深有感触:“是啊,仲勉大人。
小的在此驿站十几年了,成王、康王时期,这路上奔忙的行人,比前朝(商末)可多太多了!
而且个个规矩严明,传递王命,绝无半点差池偷懒。
天子诏令,说哪天到就哪天到,风雨无阻!
这天下诸侯,谁敢不敬服?这,就是‘王道’的威严啊!”
王命传达体系的高效运转,是维系庞大宗法分封制国家的重要纽带。
仲勉望着行人消失的方向,心中激荡。
祖父曾言:“礼乐之盛,非徒钟鼓玉帛,亦在乎政令畅通,如日月之行。”
今日目睹行人驰骋,他仿佛看到了那张以镐京为中心,通过“周道”
和“行人”
编织而成的巨大信息网络,正有力地搏动着,维系着这片广袤国土的生机与秩序。
效率,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震慑力量。
3:空寂的囹圄——刑措不用的奇迹
约公元前1oo8年,周王畿,司寇属衙
与田野的生机、道路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掌管刑罚的司寇属衙深处,那一片令人难以置信的寂静。
仲勉因公务需要,跟随自己的上司(一位司徒府的中级官员)前来司寇衙门协调关于公田赋税记录与刑徒管理(理论上存在)的对接事宜。
一踏入司寇衙的后院,仲勉就愣住了。
印象中象征刑罚森严的青铜斧钺(大刑具)、枷锁和关押囚犯的土牢(囹圄)区域,此刻静悄悄的。
几件青铜刑具被整齐地堆放在角落的棚架下,上面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隐约能看到一丝铜绿。
一条生了锈的锁链耷拉在木架上。
本该是关押犯人的土牢区,大部分牢房的门都敞开着,里面空空如也,只有墙角挂着些蛛网。
几个看守模样的狱卒,正坐在台阶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低声闲聊着家长里短。
“这……这里关押的刑徒呢?”
仲勉忍不住低声问带路的司寇府小吏。
那小吏一脸轻松,甚至带着点自豪:“刑徒?嗨!
仲勉大人,您有所不知。
自打康王继位,延续成王、周公的德政,咱们这儿啊,快成摆设啰!
‘刑措不用’听说过吗?就是刑罚都搁置起来没人用了!”
他指了指那些空牢房:“您看这些小牢房,空了好几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