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礼乐文明的兴衰(1 / 4)
西周气象-礼乐文明的兴衰(约公元前1o46年-公元前771年)
1:田野上的乐章——井田制下的安居乐业
约公元前1o2o年,周王畿附近,丰镐之郊
东方刚泛起鱼肚白,薄雾笼罩着广袤的大地。
微风拂过,带着泥土的腥甜和青苗的清香。
司徒属官仲勉,一个三十岁上下、面容敦厚的男子,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湿润的田埂上。
他身上穿着浆洗得有些白的葛布深衣,腰间系着一块刻有“司徒”
字样的木牌。
他是周王室的基层官吏,负责巡视王畿附近的井田,督促农事,体察民情。
眼前的景象就是一幅鲜活的“成康之治”
画卷。
广袤的平原被纵横交错的沟洫(水渠)和道路切割成无数个标准的“井”
字形方块——这就是井田。
每一“井”
由九块百亩见方的田组成,中间一块是公田,周围八块是私田。
此刻,晨光熹微中,农夫们早已忙碌起来。
“伯牛叔!
今年的粟苗长得可真壮实啊!”
仲勉朝着田垄上一个正弯腰锄草的老农高声招呼。
那老农伯牛,皮肤黝黑如古铜,布满皱纹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他直起身,用粗糙的手背抹了把汗:“托天子的福,托周公、召公定下的好规矩!
风调雨顺,大家伙儿都卯足了劲儿干呢!
你看这私田,侍弄好了,收成都是自家的!
谁还不尽心?”
不远处的公田里,十几个青壮年正合力拉着一种简陋的木制耒耜(1ěisi,早期农具),进行春耕。
号子声整齐而有力:“嘿哟!
齐用力哟!
深耕公田哟!
为公效力哟!”
领头的是个叫“虎”
的精壮汉子。
有人打趣道:“虎哥,公田耕得这么卖力,晚上嫂子得多烙两张饼犒劳你吧!”
引来一片善意的哄笑。
虎憨厚地咧嘴一笑:“公田是献给天子的,马虎不得!
再说,咱私田的活儿,族长和邻里们自然会相互帮衬着,误不了事!”
井田制下集体劳作与个体积极性的奇妙平衡,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仲勉看着这和谐的一幕,心头暖洋洋的。
他想起了祖父(一位曾跟随周公旦参与制礼作乐的老臣)的感慨:“小子啊,你看这井田阡陌,就是王道的筋骨!
公田保障邦国用度,私田养民之生息,各有其分,互不相扰。
‘成康之治’的根基,就在这泥土里啊!”
当初觉得祖父夸大其词,如今亲身走在田间,仲勉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
田野间,只有锄头入土的闷响、农人简短的吆喝与爽朗的笑声,仿佛连风都带着平静的韵律。
2:王命畅通的“高路”
——行人的足迹
约公元前1o15年,镐京通往东方诸侯国的“周道”
驿站
烈日当空,一条由黄土夯实、宽可容数车并行的平坦大道(“周道”
)如同一条巨龙,伸向遥远的地平线。
道旁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驿站,提供饮食、住宿和更换马匹的服务。
此刻,在一处驿站旁,尘土飞扬中,几匹快马疾驰而来,马上的骑士个个风尘仆仆,但精神抖擞。
他们穿着统一的深色麻布短衣,腰间束带,背后插着一面小小的令旗,上面绣着一个古朴的“行”
字——他们是西周王朝的“行人”
,即传达王命、沟通四方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