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禹的足迹定鼎九州(4 / 6)

加入书签

荆山之铜!”

炉头匠师洪钟般的嗓子吼道。

成筐成筐混合好的矿石被投入熔炉。

赤红的铜汁在炉底翻滚,如同咆哮的地下熔岩,缓缓汇聚。

惊人的热量让方圆数十丈内无人敢近身,空气都因高温而扭曲。

汗水不等流下就被烤干,工人们裸露的皮肤被炙烤得通红。

“起炉——!”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号令!

巨大的坩埚被粗壮的青铜钩链吊起,缓缓移出熔炉。

里面的铜汁不再是赤红,而是耀眼夺目的金白色,散着太阳核心般的光和热,黏稠如同流动的岩浆!

那光芒照亮了每一个仰望的脸庞,映出了他们眼中的震撼与狂热!

巨型陶范早已在地下工棚里准备就绪——那是用最细腻的黏土分层夯筑(又是版筑法!

)、精心雕刻了九州图纹的模具,分成内外两层。

模具内壁阴刻着伯益团队绘制的九州图案,精细无比。

“浇铸——!”

炉头匠师的声音带着破音的嘶吼!

滚烫的金白色洪流,如同九天银河倾泻,带着融化一切的气势,从坩埚口奔腾咆哮着,注入巨大的陶范预留的浇铸口中!

“嗤——啦——!”

白汽冲天而起!

灼热的气浪翻滚开来!

整个地面都在颤抖!

如此反复九次!

每一次浇铸,都是对人力极限的挑战,都是对神灵的祷告(当时的冶铸带有神圣仪式色彩)。

九鼎的铸成,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巅峰,更是一次精神的熔铸!

它将九州的魂、王者的威、所有人的敬畏与期盼,都熔进了这九尊沉默的巨鼎之中!

第三章:鼎镇九州

数月煎熬,九鼎已成。

冷却、脱范、打磨、精细修饰……当覆盖在鼎身上的最后一层保护泥壳被小心敲掉,荆山之下,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九尊巨鼎,如同九座小山,巍然矗立在阳光之下!

青铜在空气中氧化,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深沉内敛的幽绿色——后世称为“吉金”

之色。

鼎身厚重如山岳,线条刚劲有力。

鼎腹之上,图案繁复精美,栩栩如生!

冀州之鼎:清晰地勾勒出了太行山脉的雄浑走势,黄河“几”

字形大拐弯的壮阔气魄,还有象征冀州平原沃野的粟穗纹饰。

扬州之鼎:则是蜿蜒的长江下游水网、点缀着湖泊泽国,鼎身上甚至雕刻着扬子鳄(鼍)的鳞甲和振翅的水鸟。

梁州之鼎:巴山蜀水的险峻跃然鼎上,剑门之险,蜀道之难,还有那精美的桑蚕纹样……

每一个鼎,都是一部立体的地理百科全书,一轴浓缩的风物长卷!

鼎耳盘踞着威严的夔龙,鼎足则是狞厉的饕餮(传说中贪食的凶兽),象征着王权的威严和对贪婪的震慑。

禹站在九鼎中央,仰望着这些凝聚了九州精华、匠心神力、也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巨物。

夕阳的金辉洒在鼎身上,折射出沉甸甸的历史光芒。

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雍州鼎上镌刻的陇山轮廓,指尖传来青铜冰凉的触感和永恒的坚实。

这一刻,十三年的栉风沐雨,无数个生死一线的瞬间,族人的汗水与牺牲,各部落领或敬畏或疑虑的眼神……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凝固在这九鼎的幽光之中。

这不是冰冷的礼器,这是山河的魂魄,是规则的化身,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基石!

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与沉甸甸的责任感,如同脚下的黄河水,在他胸中汹涌激荡。

九鼎被郑重地运往禹刚刚营建的王都——阳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