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集:辽东的防冻(2 / 5)
秃秃的树梢,发出“呜呜”的响声,跟哭似的。
学堂在村子最里头,是间土坯房,墙皮都掉了,露出里面的黄土。窗户上的纸果然破得不成样,风从破洞里灌进去,撩得屋里的桌椅晃悠悠的。苏墨走进教室,脚刚踩进去,就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往上窜,比屋外还冷——屋里没生火,土炕早就凉透了,桌椅上都落了层薄雪。
“这几天下雪,孩子们来不了,我就没烧炕。”陈砚搓着手,有点不好意思,“以前烧炕也没用,烟排不出去,屋里呛得慌。”
苏墨蹲下来,摸了摸墙,土坯又冷又硬:“这墙不隔热,光烧炕不行。咱先把窗户糊上,再砌火墙。”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苏墨抬头一看,是个约莫七八岁的孩子,穿着件又薄又旧的棉袄,棉袄袖子短了一截,露出冻得通红的手腕。孩子手里拿着捆柴,站在门口,怯生生地往里看。
“小石头,你咋来了?”陈砚笑着招手。
小石头走进来,把柴放在墙角,眼睛却盯着苏墨,小声问:“陈先生,他是谁啊?”
“这是苏先生,从楚地来的,专门来帮咱把教室弄暖和,让你能好好读书。”陈砚摸了摸小石头的头,“你看你这手,又冻裂了。”
小石头赶紧把手背到身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苏墨拉过他的手,入手冰凉,手背上裂了好几道小口子,有的还渗着血。苏墨心里一酸,从包里掏出块猪油膏——这是楚地妇人做的,冬天擦手能防裂,他特意带了几块。“拿着,每天擦两次,手就不裂了。”
小石头接过猪油膏,攥在手里,暖乎乎的,他抬头看苏墨,眼睛亮晶晶的:“苏先生,教室真能变暖和吗?我想写字,上次陈先生教的‘家’字,我还没练好呢。”
“能,肯定能。”苏墨点头,心里更坚定了——一定要让柳溪村的孩子们,冬天也能在暖烘烘的教室里读书。
可砌火墙没那么容易。村里的人听说苏墨要给教室砌墙,大多不相信。村里的老支书王大爷拄着拐杖来学堂,看着苏墨画的图纸,皱着眉头:“苏先生,不是俺不信你,以前陈先生烧柴取暖,烟把孩子们呛得直哭,你这火墙要是也冒烟,可咋整?”
“王大爷,咱先试砌一段,要是冒烟,咱再改。”苏墨指着图纸上的排烟口,“这火墙留了排烟的地儿,炭火在空心墙里烧,烟能顺着排烟口出去,屋里只留热气,不会呛。”
王大爷还是犹豫:“砌墙要砖,还要炭,村里哪有那么多钱?”
这话戳到了痛处。柳溪村穷,村民们靠种粟米、养牲口过活,冬天收成少,连吃饭都紧巴巴的,哪有闲钱买砖买炭。苏墨想了想,对王大爷说:“砖不用买,咱自己打土坯;炭我带了两袋,不够的话,咱再去山上捡硬木,自己烧炭。”
陈砚也跟着劝:“王大爷,孩子们要是能好好读书,以后就能识文断字,帮村里算收成、记账目,不比现在强?”
王大爷看着教室里落雪的桌椅,又想起孩子们冻得哭的样子,终于点了头:“行,俺帮你叫人,咱试试!”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壮劳力都来了。李二柱扛着锄头来打土坯,他媳妇带着几个妇女来和泥,王大爷指挥着人把旧墙拆了一截,准备砌火墙。苏墨拿着图纸,一点点教大家怎么砌空心墙,哪里留排烟口,哪里放炭火。
小石头也来了,他跟在苏墨身后,帮着递泥抹子,还把家里的柴抱来好几捆。苏墨问他累不累,他摇摇头:“不累,等教室暖了,我就能天天来读书了。”
可刚砌了两天,就出了岔子。李二柱打土坯的时候,没掌握好湿度,土坯晒干后裂了缝。苏墨一看,赶紧让大家停手:“土坯得加麦秸,还要控制水量,不然冻了会裂。”他带着大家去地里割了些干麦秸,切碎了拌在土里,重新打土坯。
又过了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