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集:辽东的防冻(1 / 5)
火墙暖冬:辽东学事记
第一章风雪赴楚:腊月初的辽东,雪片子跟扯碎的棉絮似的,往人脸上砸。陈砚裹紧了身上那床打了三层补丁的毡子,毡子边缘的羊毛都结了冰碴,一走动就簌簌往下掉。他怀里揣着本课本,课本的纸页被冻得发脆,边角处裂了好几道口子,像极了村里孩子冻裂的手背。
这是陈砚去楚地的第十五天。脚底下的靰鞡鞋早磨透了底,雪水渗进去,冻得脚趾头又麻又疼,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可他不敢停,一想起辽东郡学堂里的光景,心里就跟揣了块冰似的——那间破教室连个正经窗户都没有,糊窗纸早被北风刮得稀碎,冷风跟长了腿似的往屋里钻。孩子们上课得裹着家里最厚的棉袄,手冻得跟红萝卜似的,握笔都握不住,写的字歪歪扭扭,有的孩子写着写着就哭了,不是怕疼,是怕字写不好,陈先生又要叹气。
他试过好多法子。先是在教室里烧柴,可烟太大,孩子们呛得直咳嗽,眼泪鼻涕一起流,课根本没法上;后来又把自己的毡子拆了,给窗户加了层衬,可没撑三天,衬布就被风刮跑了。眼瞅着冬至快到了,天越来越冷,孩子们来上学的越来越少,陈砚急得满嘴燎泡,最后咬咬牙,揣着本冻裂的课本,往楚地赶——他听商队的人说,楚地有个新先生,办的“半日启蒙班”特别好,还能照着地方的情形改法子,说不定能救辽东的孩子们。
楚地的冬天跟辽东不一样,没那么冷,路边还有没冻透的草芽子。陈砚找到苏墨的时候,苏墨正在学堂里教孩子认“桑”字,手里拿着片晒干的桑叶,一个个教孩子摸叶子的纹路。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脸上红扑扑的,屋里烧着炭盆,暖烘烘的。
陈砚站在门口,毡子上的雪化了,湿了一大片,他却没心思擦。等苏墨下课,他赶紧迎上去,把怀里的课本递过去,声音都带着颤:“苏先生,您瞅瞅这课本……咱辽东郡冬天冷,教室没取暖的,孩子冻得握不住笔,您那‘半日班’在咱那儿,实在是没法上啊!”
苏墨接过课本,指尖碰着冻得发硬的纸页,心里咯噔一下。他掀开课本,里面夹着张纸条,是陈砚画的教室草图,窗户上画着叉,旁边写着“风大”,地上画着几个小圆圈,注着“孩子冻脚”。苏墨抬头看陈砚,见他脸上冻得通红,耳朵尖都起了冻疮,靰鞡鞋上还沾着雪泥,就知道这一路有多难。
“陈先生,别急。”苏墨把课本收好,转身就去收拾东西——两袋炭火,是楚地特有的硬炭,耐烧还少烟;还有几匹厚棉布,是织坊刚送来的,够糊好几扇窗户;最底下压着本自己画的图纸,上面是些取暖的法子。“辽东冷,楚地的‘半日班’肯定不能照搬,得先让孩子们暖起来,才能好好读书。”
当天下午,苏墨就跟着陈砚往辽东走。路上走得急,苏墨裹着陈砚给的厚袄,还觉得风往骨头缝里钻。他跟陈砚打听辽东的情况,听陈砚说孩子们早上要帮家里喂牲口、捡柴,下午又冷得没法出门,心里渐渐有了主意:“楚地是上午读书、下午帮工,辽东要是上午冷,不如改成‘午间班’——中午天最暖的时候上课,孩子们早上能帮家里干活,下午也能早点回家,不用摸黑走雪路。”
陈砚眼睛一亮:“这法子好!可教室暖不起来,午间也没用啊。”
苏墨从怀里掏出图纸,指着上面画的空心墙:“咱给教室砌‘火墙’,墙边砌一层空心的砖,里面烧炭火,热气能顺着墙散到屋里,还不会有烟。这样屋里就暖了,孩子们也不用冻着手了。”
陈砚凑过去看图纸,手指在空心墙上摸了摸,眼眶一下子热了——这半个月的罪,没白受。
第二章冰屋困局
走了二十天,苏墨终于到了辽东郡的柳溪村,也就是陈砚教书的地方。刚进村子,苏墨就愣住了——地上的雪没到膝盖,屋顶上的雪堆得跟小山似的,风刮过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