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集:巴蜀的梯田(1 / 3)
蜀山梯田记
楚地水工陈墨刚把新一批灌溉渠的图纸理好,院门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混着粗重的喘息。他抬头望去,只见三个扛着锄头的农人站在门槛外,裤脚沾着泥,鞋面蒙着灰,为首的老者鬓角挂着汗,手里还攥着一把枯黄的麦穗,麦粒干瘪得一捏就碎。
“您就是楚地来的陈水工吧?”老者往前凑了两步,声音发颤,“俺是巴蜀蜀郡青泥岭的李阿公,这是俺们村的王二娃和周媳妇。俺们……俺们是来求您救命的!”
陈墨赶紧放下笔,搬了板凳让他们坐,又倒了三碗凉茶。李阿公接过碗,没顾上喝,先把那把枯麦穗递到他面前:“陈水工您看,这是俺们今年种的新粮种,官府说楚地的粮种高产,俺们满心欢喜种在坡上,可一场雨下来,水全冲跑了,土也跟着溜,苗要么被冲倒,要么旱死——俺们蜀郡多山,平地上的田本来就少,坡地再种不了,今年冬天就要饿肚子了!”
王二娃在一旁补充,脸涨得通红:“俺们也试着挖过沟,想把水引到坡上,可沟刚挖好,下一场雨就塌了,土全堵在沟里,反而把苗淹了。楚地的平地灌溉渠,俺们照着画了图,可坡上根本没法修,渠水要么流太快冲了田,要么流不动积在沟里……”
周媳妇抹了把眼角,声音轻却坚定:“陈水工,俺们听说您在楚地把洼地都改成了良田,求您去蜀郡看看,哪怕只救一小块田,俺们也感激不尽!”
陈墨捏着那把枯麦穗,指腹能摸到麦粒的粗糙纹路。他在楚地治水利多年,知道山地治水比平地难,坡地存不住水、易水土流失是大问题。他没多犹豫,起身去里屋收拾工具:“李阿公,你们先歇会儿,我叫上小张,咱们这就去青泥岭。”
小张是张阿伯的儿子,跟着陈墨学了三年农耕水利,最懂土壤和作物的脾性,此刻正蹲在院里晒新收的粟种。听说要去蜀郡,他立刻把粟种收进竹筐,扛着锄头就过来:“陈叔,俺带了些楚地的黏土样本,说不定能用上——蜀地多红土,保水性怕是不好。”
当天下午,四人就踏上了去蜀郡的路。从楚地到青泥岭,要走三天山路,越往西南走,山越陡,路越窄,有的地方只能容一人侧身过,脚下就是深沟。李阿公边走边给他们指:“前面那片就是青泥岭,俺们村就在山腰上,坡地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看着宽,其实都是薄土,
到青泥岭时,正赶上一场小雨,山雾蒙蒙的,能见度不足三尺。陈墨跟着李阿公往坡地走,脚刚踩上去,红土就沾在鞋底,走一步滑半步。他蹲下身,抓了一把土,摊在手心:“这土黏性差,遇水就散,存不住水也保不住肥,难怪苗长不好。”
小张也跟着考察,指着坡地上的痕迹:“陈叔你看,这是之前挖的沟,两边的土都塌了,水流下来的时候带着土,把
李阿公站在一旁,看着两人蹲在雨里研究,心里又急又盼:“陈水工,俺们村的人都在山脚下等着呢,要是实在没办法,俺们也不怪您……”
“有办法。”陈墨突然抬头,眼里亮了,“咱们不修平地渠,修梯田——把山坡削成一层一层的,像台阶一样,每层田都留个边埂,能存水;再在每层田边挖个水窖,下雨时存水,天旱时用,这样水就跑不了,土也不会溜。”
“梯田?”李阿公愣了,“就是把山切成一块一块的?那得多少力气啊?会不会塌?”
“只要处理好田埂和地基,就不会塌。”陈墨蹲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个梯田的样子,“每层梯田的宽度要看山坡的陡缓,陡的地方窄点,缓的地方宽点,田埂要用夯土打实,再混点碎石,防冲垮。小张刚才带的黏土,正好能用来铺田底,做防渗层,水就渗不下去了。”
小张也跟着点头:“对,俺们在楚地种稻的时候,就用黏土铺田底,水保得特别好。铺的时候先把田底整平,铺一层五寸厚的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