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集:河西的耐旱(2 / 4)
“路上咱再琢磨,楚地是溪边种,敦煌是沙地种,关键是找耐渴的植物,还要想办法存水。”
一路上,李婶没闲着。她让阿古拉给她讲敦煌的植物——哪些能在沙地里活,哪些有颜色,阿古拉说有沙蒿、骆驼刺,还有一种结黄色小果子的灌木,叫沙棘,牧民们偶尔会摘果子泡水喝。
“沙棘?”李婶眼睛一亮,“果子是黄色的?叶子呢?有没有味道?”
“叶子是窄窄的,有点涩,果子酸得很。”阿古拉回忆着,“那灌木长得不高,可根扎得深,去年大旱,别的植物都死了,就它还活着。”
李婶在马车上画了个草图:“要是沙棘耐旱,果子又有颜色,说不定能当染料。到了敦煌,咱先去找这种灌木。”
走了二十天,终于看到了敦煌的城墙。远远望去,城墙在黄沙里像一块灰褐色的石头,城门口的商队比上次少了一半,连平时热闹的市集,都没几个人。
阿古拉带着李婶和王阿婆直接去了沙漠边缘。刚走了没多久,李婶就看到了几丛绿色的灌木——叶子窄长,上面挂着一串串黄色的小果子,风一吹,果子晃了晃,掉下来一颗,滚进沙里。
“这就是沙棘!”阿古拉指着灌木说。
李婶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果子,捏了捏,汁水很足,黄色的汁液沾在手指上,不容易洗掉。她又挖了挖根部周围的沙子,没挖多深就碰到了粗粗的根须,盘根错节的,像在沙地里织了一张网。
“王姐,拿个小碗来。”李婶喊了一声。王阿婆立刻从布包里掏出一个粗瓷碗,李婶摘了一把沙棘果,放进碗里,用石头砸碎,挤出黄色的汁液,再兑了点水,把一块白麻布放进去浸泡。
“等半个时辰看看。”李婶擦了擦手上的汁液,“要是颜色能固住,就能当黄色染料。”
半个时辰后,李婶把麻布从碗里捞出来,晒干的风一吹,麻布很快就干了——上面染出了一层淡淡的鹅黄色,虽然不深,但很鲜亮。
“成了!”王阿婆高兴地喊起来,“再加点东西,颜色肯定能更深!”
李婶却没停,她又摘了些沙棘叶,放进铁锅里,加了点水,架在火上煮。煮了半个时辰,叶子变得软烂,水变成了黄绿色。她把茜草剪碎,放进锅里一起煮,没过多久,水就变成了浅红色。
“玛依拉,拿块坯布来!”李婶朝着跟来的玛依拉喊。玛依拉赶紧跑回织坊,拿来一块白坯布,李婶把布放进锅里,搅动了几下,让布充分浸泡。
“这能染出红色?”阿古拉有点怀疑,他见过楚地用茜草染红色,要煮好几个时辰,还得加媒染剂。
李婶点点头:“沙棘叶里有鞣质,和茜草一起煮,能当媒染剂,不用额外加东西。敦煌没有楚地那么多水,就得找这种‘一物多用’的法子。”
又煮了一个时辰,李婶把坯布捞出来,晾在沙棘丛上。夕阳西下,红色的坯布在黄沙和绿树间,像一团燃烧的火,格外显眼。
“太红了!比楚地的茜草染得还亮!”玛依拉跑过去,摸了摸坯布,激动得跳起来,“李婶,您太厉害了!”
可高兴没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沙棘虽然耐旱,但刚种的幼苗还是需要水,敦煌的水有限,怎么才能让幼苗活下来?
李婶跟着阿古拉去看农户的田,看到他们在地里挖了浅浅的坑,用来存雨水,可沙子渗水性好,雨水很快就没了。李婶蹲在坑边,用手扒拉着沙子:“要是把坑挖深点,再做点处理,说不定能存住水。”
她让阿古拉召集农户,找了块背风的沙地,示范着挖沙坑:“先挖一个三尺深、两尺宽的坑,坑底铺一层黏土——敦煌附近有没有黏土?”
“有!城西的河沟里有!”吐尔逊立刻说,“去年我们挖水井时见过。”
“那就好。”李婶接着说,“坑底铺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