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集:岭南的防疫(3 / 3)

加入书签

种地一样,得因地制宜。”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井水变清了,再也没人喝混着泥沙的水;医点前的竹席上,晒满了薄荷和金银花,风一吹,清凉的药香飘得满村都是;病人越来越少,之前卧床的村民也能下床走动了,脸上渐渐有了血色。

林阿婆的疹子全消了,她提着一篮自己种的荔枝,送到医点,拉着素问的手说:“先生,要不是你,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这荔枝甜,你尝尝。”

素问接过荔枝,剥开一个,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带着岭南独有的果香。她看着院子里忙碌的村民——阿桂在给病人把脉,阿棠在教小孩辨认草药,张老丈在晒井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心里也暖暖的。

半个月后,咸阳来的官员到了南海郡。他看着村里干净的井水、晒满草药的医点,还有健康的村民,又翻了阿桂记录的病人名单,惊讶地说:“这才半个月,疫病就控制住了?之前楚地的艾草法子在这儿不管用,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阿桂笑着把沉水法和薄荷金银花的方子讲了一遍,又把素问推到前面:“都是素问先生的功劳!她根据咱南海的湿热气候,改了防疫的方子,才救了南海郡。”

官员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张文书,递给素问:“朝廷听说了南海的事,特意下了文书,说楚地防疫技术适配岭南南海郡,南海郡湿热疫病发生率下降85%,‘南清北驱’差异化防疫方案落地,要在全国推广呢!”

“南清北驱?”素问念着这四个字,笑了,“对,北方用艾草驱寒邪,南方用薄荷金银花清湿热,这样才管用。”

官员走后,村里更热闹了。其他郡县的医工都来南海学习,阿桂和阿棠忙着给他们讲沉水法,教他们辨认草药;素问则把南海的防疫经验整理成册子,送给各地的医工,还在册子上写了“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八个字。

又过了一个月,岭南的雨季过去了,太阳出来了,把村里的潮气都晒散了。医点前的薄荷和金银花还在晒着,风里的清凉味道,成了南海郡最特别的香气。村民们在田里种上了水稻,绿油油的禾苗在阳光下舒展着叶子,像在诉说着新生。

阿棠跟着素问学了不少医术,现在已经能独立给村民看病了。有一天,他问素问:“先生,你要回楚地了吗?”

素问看着田里的禾苗,笑着说:“我还要去其他郡县看看,比如长沙郡、桂林郡,它们和南海一样湿热,或许也需要清湿热的方子。不过我会常来南海的,看看你们的井水清不清,草药晒得好不好。”

阿棠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我会把先生教的法子学好,以后南海再有疫病,我就能自己解决了,不让先生再跑这么远。”

素问摸了摸他的头,心里很欣慰。她知道,防疫的法子不仅要传过来,还要扎下根,让当地的医工和村民都学会,这样才能真正守住一方平安。

后来,“南清北驱”的防疫方案在大秦的南方和北方推广开来——北方的郡县用艾草熏屋、煮水,驱寒邪;南方的郡县用薄荷金银花清热,用明矾沉水,防湿热。各地的疫病少了,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安稳。

有人问起南海郡的防疫故事,村民们都会指着医点前晒着的薄荷和金银花,笑着说:“是楚地来的素问先生,给咱带来了清凉的药草,带来了清干净的井水,也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这风里的药香,就是咱南海的福气啊!”

风又吹过医点,薄荷和金银花的清香飘得很远,像在告诉所有人,只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再难的疫病,也能被战胜;再苦的日子,也能开出甜美的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