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集:岭南的防疫(2 / 3)

加入书签

先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这痒得钻心,还不如死了干净……”

“阿婆别乱说,能好的。”素问摸了摸她的额头,滚烫,又把了把脉,脉象浮数,是典型的湿热内蕴。她转头对阿桂说:“你去打一桶井水来,再找块一尺见方的明矾。”

阿桂很快就回来了,井水浑浊得能看见泥沙,明矾是从村里的杂货铺找来的,灰扑扑的一块。素问把明矾放进水桶里,说:“这叫沉水法,明矾能让水里的泥沙沉底,水就清了。以后村民们打水,都要先放块明矾,等水澄清了再喝,不然喝了脏水,疫病好不了。”

众人围过来看,只见水桶里的泥沙慢慢往下沉,没半个时辰,上面的水就变清了,能清楚地看见桶底的明矾。小豆子惊讶地睁大眼睛:“先生,这水真的变清了!以前我娘总说井水浑,煮了粥都有沙子。”

“不光要喝清水,还要用清水擦身子。”素问又从药箱里拿出薄荷和金银花,“阿桂,你去烧一锅水,把这两种草药放进去煮,煮出味道来,放温了给阿婆擦身子,再让她喝一碗,能清热止痒。”

阿桂立刻去忙活,药香很快就飘满了小屋——薄荷的清凉混着金银花的清甜,比艾草的焦味好闻多了。素问帮林阿婆擦身子,温热的药汤敷在红疹上,林阿婆舒服地叹了口气:“不痒了,真的不痒了!”

可刚过两天,新的问题就来了。村里的李大叔喝了药汤,疹子没消,反而拉得更厉害了。他堵在医点门口,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什么药!我喝了不仅没好,还更难受了!是不是想害我们?”

村民们也跟着议论起来,有的说素问是外来的,不懂南海的情况,有的说还是该用艾草,至少以前没出过这种事。阿桂急得满脸通红,想替素问辩解,却被素问拦住了。

素问让李大叔坐下,仔细问他的情况:“你是不是喝药前吃了什么?比如生冷的东西,或者鱼虾?”

李大叔愣了愣,说:“昨天村里有人捕鱼,我吃了两条生鱼片,还喝了点冷酒。”

素问点点头,解释道:“薄荷和金银花都是性寒的草药,你吃了生冷的生鱼片,又喝了冷酒,寒气和湿气在肚子里搅和,自然会拉肚子。不是药不管用,是你饮食没注意。”她又给李大叔开了个新方子,在薄荷金银花里加了点生姜,“生姜性温,能中和草药的寒气,你再喝这个,别吃生冷的,看看怎么样。”

李大叔半信半疑地喝了药,第二天就来了医点,脸上带着愧疚:“先生,是我错怪你了!昨天喝了药,今天就不拉肚子了,疹子也消了不少。我不该没问清楚就乱发脾气。”

村民们见李大叔好了,也都放下心来,纷纷来找素问要草药,学沉水法。素问干脆在医点门口搭了个棚子,每天煮一大锅薄荷金银花水,让村民们免费喝,还教大家怎么辨认薄荷和金银花——薄荷叶子上有绒毛,捏碎了有清凉味;金银花初开时是白色,后来会变成黄色,所以叫“金银花”。

阿棠是村里的后生,以前跟着阿桂学过点医术,现在天天跟着素问忙前忙后,帮着煮药、晒草药,还教其他村民用沉水法。他问素问:“先生,为什么楚地用艾草,咱南海要用薄荷金银花啊?”

“因为地方不一样,病邪也不一样。”素问坐在晒草药的竹席旁,手里翻着医案,“楚地冬天冷,春天潮,容易受寒邪,艾草温性,能把寒气赶出去;可南海常年又潮又热,是湿热邪,艾草的温性会像火一样,把湿热焖在身体里,疹子就更严重了。薄荷金银花性寒,能像清泉一样,把湿热浇下去,疹子自然就消了。”

阿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起一片薄荷叶子,捏碎了闻了闻,清凉的味道瞬间驱散了身上的湿热,他笑着说:“先生,我懂了!就像夏天要喝凉茶,冬天要喝姜汤,得跟着天气和地方变。”

素问笑着点头:“就是这个道理。治病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