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集:医署任职,素问任副署长掌诊疗事务(1 / 3)

加入书签

暮春的风卷着槐花香气,漫过永安城的青砖黛瓦,落在新修缮的医署门前。朱漆大门上悬着块鎏金匾额,“永安医署”四个大字经晨光一照,倒比寻常官府匾额多了几分暖意——这是朝廷新设的医署,专司城中医务,上至官宦亲眷的诊病,下到市井百姓的急救,都要经此处统筹。

素问站在门阶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药箱外的铜扣。这箱子跟着她三年,从边境军营到江南水乡,边角早磨出了包浆,此刻却显得有些局促。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是医署署长周明轩,这位前太医院院判须发半白,眼神却亮得很,手里攥着份明黄的任职文书,笑着递过来:“素问姑娘,哦不,该叫副署长了。陛下亲批的文书,你且收着。”

文书上的朱砂印还带着些微的墨香,“副署长”三个字落在“掌诊疗事务”之上,墨迹遒劲。素问接过时指尖微顿,抬眼看向周明轩:“周署长,我虽在民间行医数年,却未涉官场事务,怕是……”

“姑娘不必忧心。”周明轩摆手,引着她往医署里走,“医署初立,最缺的便是懂诊疗、能断症的人。你在边境治过疫,在苏州救过灾,这些履历比任何官场经验都金贵。再说,我这把老骨头主外,管着与各州府的协调、药材的采买,内里的诊疗事务,本就该交给你这样的实干之人。”

说话间已进了前院,东西两侧各设三间诊室,分别标着“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最靠里的一间挂着“会诊室”的木牌。几个穿青布医袍的人正围着一张案几整理药材,见周明轩进来,都停下手里的活计行礼。周明轩指着素问,声音洪亮:“这位是素问副署长,往后医署的诊疗事务,皆由她主持,你们有疑问或是遇到难症,尽管找她。”

众人闻言,眼神里多了几分打量。站在最前头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柳砚,原是太医院的见习医官,此次被调来医署:“素问副署长,晚辈久闻您在苏州用‘青蒿汁’治暑疫的事,只是不知……那青蒿汁若遇着体弱的老人,剂量该如何调整?”

这问题来得突然,素问却不慌,指尖轻点案上的药材:“青蒿性寒,老人脾胃弱,单用青蒿汁易伤正气。我当时是取青蒿汁三钱,加生姜汁一钱、蜂蜜半钱,隔水蒸温后服用,既保留药效,又能温胃。若是气虚甚者,还需加黄芪末一钱同服。”

柳砚眼睛一亮,刚要再问,西侧诊室忽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抱着个孩子闯了进来,孩子脸色青紫,嘴唇发白,气息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汉子“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发颤:“大夫!救救我儿!他方才在河边玩,不知怎的就倒了,嘴边上还有水草……”

“是溺水闭气!”素问话音未落,已快步上前,接过孩子放在案几上。她手指搭在孩子腕脉上,只觉脉象细弱如丝,又翻开孩子眼皮,见瞳孔微散,当即沉声道:“柳砚,取银针来,要三寸长的;其他人,烧一壶热水,再拿块干净的布巾。”

柳砚手忙脚乱地打开针囊,素问接过银针,在火上燎了燎,对准孩子的人中、合谷两穴快速刺入,手法又快又准。待银针扎稳,她俯身将孩子翻过来,让其腹部趴在自己膝上,手掌呈空心状,在孩子背部轻轻拍打。不过片刻,孩子喉咙里发出“嗬”的一声,吐出一口带着水草的泥水,气息总算顺了些。

这时热水也端了来,素问用布巾蘸着温水,擦拭孩子的口鼻和脸颊,又摸了摸孩子的胸口,眉头微蹙:“气息虽通了,但肺里怕是还有积水,得再施针引流。”说着,她又取了两根银针,分别扎在孩子的肺俞、膻中两穴,一边捻针一边对柳砚说:“溺水者最怕肺气阻滞,这两穴能通肺络、行气机,你且看着针感,若孩子眉头皱起,便是得气了。”

柳砚凑上前,果然见孩子的眉头轻轻动了动,眼神里满是敬佩。约莫半盏茶的功夫,孩子咳嗽了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