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o1集 根基再固朝廷设大秦医署纳医馆体系(1 / 4)

加入书签

咸阳宫的晨雾还未散尽,青铜编钟的余音刚掠过丹陛,秦斩已握着鎏金符节站在宣政殿外。

玄色朝服上绣的苍龙腾纹沾了些露水,在熹微晨光中泛着暗哑光泽,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符节上“镇国护医”

的刻字——这是三个月前陛下亲赐的信物,彼时是为嘉奖他平定边境医馆劫掠案,如今却要为更要紧的事启用。

殿内传来内侍尖细的唱喏声,秦斩抬步踏入,檀香与墨香混杂着朝服的皂角味扑面而来。

文武百官已按品阶列好,左侧武将甲胄铿锵,右侧文臣袍服垂坠,唯有御座旁留出的一张楠木案几空着,案上摆着素色锦缎衬垫,显然是给素问的。

他刚站定在武将列,便觉几道目光落在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更多的是对接下来议事的揣测。

“近日各州奏报,乡野疫病频,”

陛下浑厚的声音从龙椅上传来,打破了殿内的寂静,“前日河东郡急报,旬日内已殁三十余口;昨日三川郡又奏,孩童痘症蔓延,民间医馆束手无策。

可叹民间医馆虽多,却各守一方,药材调度、诊疗手法皆无章法,甚者以劣药充好,延误病情。

众卿以为,当如何解此困局?”

话音刚落,丞相李斯便出列躬身,玄色朝服下摆扫过青砖,留下一道浅痕:“陛下,臣以为当设一专门署衙,统管天下医馆。

此前秦斩将军与素问先生在三川、河东诸郡所建医馆,推行‘轻症乡治、重症郡收’之法,短短半年便令两地病患死亡率降了三成。

若能将此体系纳入朝廷规制,再辅以律法约束,便可令医道通行全国,解百姓病痛之苦。”

这话正合秦斩心意,他刚要提袍出列附和,却见御史大夫冯劫上前一步,花白胡须随着动作微微颤动:“丞相此言差矣!

民间医馆多是布衣医者凭祖业、手艺开设,或在乡野救急,或在市井便民,素来灵活自在。

若强归朝廷管辖,定要循章办事、按级上报,恐失其救急之效。

且各州风土不同,南方多湿热瘴气,北方多风寒燥邪,统一规制未必适用,反倒会徒增官吏调度之烦扰,浪费国库银钱!”

殿内顿时起了议论声,文臣列中几位守旧派官员频频点头,武将们则大多沉默——他们常年戍边,见多了将士因缺医少药殒命,虽盼着医道兴盛,却也不懂朝堂规制的门道。

秦斩眉头微蹙,目光扫过阶下,心中清楚,冯劫等人反对的并非医馆统管,而是忌惮民间势力借医道壮大,与朝廷分权。

正待他开口,却听内侍又唱:“素问先生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素问身着素色深衣,提着一只黑漆木匣稳步进来。

她未戴冠冕,仅以一根木簪束起长,虽无官阶,却因医术高获陛下特许入朝议事,所过之处,百官皆下意识侧身让行。

她走到殿中,先将木匣轻轻置于空案上,才屈膝躬身:“陛下,臣昨夜从三川郡赶回,特带来近半年的诊疗簿册,可证统一规制之益,亦能解冯大人所忧。”

说着,她打开木匣,取出一叠叠用红绳装订整齐的竹简,分给左右侍臣呈给百官:“三川郡原有医馆十七家,去年未统管时,乡医遇重症不敢治,郡医收轻症耗药材,更有甚者囤积药材抬价。

自推行‘分级诊疗’后,臣令乡医负责风寒、咳嗽等轻症,郡馆接诊肺痨、痹症等重症,疑难杂症再由驿马送咸阳总院。

如今该郡病患死亡率较往年降了三成,药材浪费减少四成,就连百姓寻医路程,也平均缩短了两里地——这便是体系化的成效。”

冯劫接过侍臣递来的竹简,手指划过上面工整的隶书,见每一页都记着病患姓名、病症、用药、愈后,末尾还有医者签名与乡老见证,不由得眉头皱得更紧,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