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集:医署任职,素问任副署长掌诊疗事务(2 / 3)
声,竟慢慢睁开了眼睛,虽然还有些虚弱,却能小声喊“爹”了。汉子见孩子醒了,喜极而泣,对着素问连连磕头:“多谢副署长!多谢副署长救命之恩!”
“快起来,孩子还需调养。”素问扶起汉子,又写了张药方,“这是润肺化痰的方子,回去后按方抓药,煎服三天,每日两次。这三天里别让孩子再碰凉水,饮食也以清淡为主。”
汉子接过药方,小心翼翼地折好揣进怀里,抱着孩子一步三回头地走了。诊室里静了片刻,周明轩走上前,拍了拍素问的肩膀:“副署长这一手,可是让众人服了。”
素问擦了擦额角的汗,刚要说话,却见一个小吏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书:“周署长、苏副署长,城西的福安坊爆发了痢疾,已有十几人病倒,坊正那边急着要医署派人过去!”
痢疾传染性强,若是处理不及时,很可能蔓延开来。素问当即拿起药箱,对柳砚和另外两个医官说:“你们跟我走,带上黄连、黄芩、葛根这些治痢疾的药材,再备些生石灰,到了坊里先隔离病人,消毒环境。”
周明轩也道:“我这就去户部申领药材,再通知其他坊市做好预防,你们在前方务必小心,有任何情况随时派人回报。”
一行人快步出了医署,街上的行人见他们行色匆匆,还带着药材,纷纷避让。柳砚一边走一边问:“苏副署长,痢疾多是湿热所致,是不是用葛根芩连汤为主方?”
“没错,但要根据病人的症状调整。”素问脚步不停,“若是里急后重明显,要加木香、槟榔;若是便血多,得加地榆、槐花;老人和孩子体质弱,还要加白术、山药健脾。到了坊里,我们先给每个病人诊脉,一人一方,不能一概而论。”
说话间已到了福安坊,坊正早已在路口等候,见他们来了,急忙迎上来:“可算来了!病人都集中在坊里的祠堂,我已经让人把祠堂周围围起来了,不让外人靠近。”
素问跟着坊正往祠堂走,远远就闻到一股刺鼻的腥臭味。祠堂里摆着十几张简陋的床榻,每个床榻上都躺着病人,有的捂着肚子呻吟,有的频繁往门外跑,脸色都蜡黄蜡黄的。素问走到最靠近门口的一个病人床前,那是个中年妇人,见素问进来,有气无力地说:“大夫,我这肚子疼得厉害,一天拉了十几次,都是脓血便……”
素问摸了摸妇人的脉,又看了看她的舌苔,眉头微蹙:“脉滑数,舌苔黄腻,是湿热痢疾没错。柳砚,取葛根芩连汤加减,加木香三钱、地榆五钱,先煎一剂给她服下。”
柳砚点头应下,立刻去准备药材。素问又走到另一个病人床前,这是个七八岁的孩子,精神萎靡,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孩子的母亲在一旁抹着眼泪:“大夫,我家娃拉了两天了,吃什么吐什么,现在连水都喝不进去了……”
“孩子脱水了,得先补液。”素问从药箱里拿出一个陶罐,里面装着她提前配制的补液汤——用甘草、生姜、大枣煮的水,加了少许盐和糖,“先给孩子慢慢喂这个,少量多次,等他能喝下了,再给煎药。药方用葛根芩连汤加白术、山药,剂量减半。”
就这样,素问带着三个医官,一个一个地给病人诊脉、开方,忙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太阳渐渐西斜,祠堂里的病人大多服了药,呻吟声小了许多,有的甚至能坐起来喝水了。柳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对素问说:“副署长,您都忙了一下午了,歇会儿吧,剩下的几个病人我来诊。”
素问摇摇头,接过他递来的水,喝了一口:“没事,等把所有病人都诊完,确认药方没问题了再歇。对了,生石灰撒了吗?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一定要用生石灰掩埋,避免传染。”
“已经撒了,坊正派人盯着呢。”柳砚答道,“还有,周署长派人送来了更多的药材,还带了些粥品,让病人和我们都垫垫肚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