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集 医点的新药箱(2 / 4)

加入书签

着素问涂药膏的动作,眼睛里有些湿润:“以前腿疼,得让我家小子背着去镇上看病,来回要走两个时辰,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医点,不用麻烦你们跑,也不用麻烦孩子了。”

说着,她从竹篮里拿出几个还带着泥的土豆,往阿禾手里塞,“刚从地里挖的,新鲜,你们煮着吃。”

阿禾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把装着艾草膏的小陶罐递给王阿婆,仔细说了用法。

王阿婆提着陶罐,一步一步慢慢走了,走了几步还回头朝她们挥了挥手。

就在这时,阿禾眼前突然弹出一行淡蓝色的字,是系统提示:“乡村医点物资补充完成,百姓就医便利性提升6o,常见病治愈率提升35,解锁‘医点互助’培训模板。”

阿禾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她想起去年冬天,母亲就是因为咳嗽没及时治,转成了肺炎,那时候村里没有医点,父亲背着母亲去镇上,走了一半路,母亲就没了气。

那时候她就想,要是村里有个能看病的地方就好了。

现在,这个愿望不仅实现了,还能越来越好。

“在想什么?”

素问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

阿禾回过神,指着系统提示的方向——虽然素问看不见,但她知道素问懂。

“苏先生,我想学好医术,像您一样,能帮更多人。”

素问笑了,眼里映着院外的麦田,格外温柔:“会的,慢慢来,先从认草药、记药方开始,以后啊,这医点还要靠你呢。”

秦斩站在一旁,看着她们,也笑了:“要是需要帮忙,尽管跟我说,军营里的士兵,也能来帮着搬搬草药、送送药。”

接下来的几天,医点渐渐忙了起来。

先是村里的几个孩子得了风寒,咳嗽烧,阿禾跟着素问,一边给孩子喂治咳丸,一边按系统提示的“小儿护理法”

,教家长用温水擦孩子的额头和手心。

没过两天,孩子们就好了,家长们还特意送了些自家做的米糕过来。

后来,素问说要推行“医点互助”

,让阿禾去村里找些手脚麻利的青壮年,教他们些简单的护理知识,比如煎药、包扎,还有怎么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药。

阿禾一开始还有些紧张,怕自己讲不好,素问鼓励她:“别怕,就把你知道的跟他们说,他们都是朴实人,会认真听的。”

阿禾选了个晴天,在老槐树下摆了张桌子,把系统提示里的“互助培训手册”

抄了几份,分给来的人。

有村里的李大壮,还有隔壁村的二丫,都是些热心肠的人。

阿禾拿着手册,一字一句地讲:“煎药的时候,紫苏叶要后放,不然药效会散;包扎伤口的时候,纱布不能裹太紧,要留些空隙……”

李大壮听得认真,还时不时问几句:“阿禾姑娘,要是遇到流鼻血的,该怎么办?”

阿禾想了想,想起系统里的提示,说:“让他坐着,头稍微前倾,用冷水拍额头,再用干净的纱布塞住鼻孔,别仰头,不然血会流到喉咙里。”

二丫也问:“我家奶奶行动不便,要是想涂药膏,我怎么帮她涂才不疼?”

阿禾笑着说:“涂的时候轻一点,用指腹慢慢揉,让药膏吸收,要是奶奶觉得疼,就停一会儿,跟她聊聊天,分散注意力。”

培训了两天,互助队就组建起来了。

李大壮负责帮着搬草药、煎药,二丫负责给村里的老人送药,还有几个妇女,帮忙洗晒纱布、整理药箱。

医点里的人手多了,素问也能腾出时间,带着阿禾上山采药。

庐江郡的山不高,却长满了各种草药。

素问教阿禾认草药:“这个是蒲公英,叶子能清热解毒,根能治牙疼;那个是薄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