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集 医点的新药箱(1 / 4)

加入书签

庐江药香

暮春的庐江郡,风里还裹着麦尖的青气,拂过村口那棵老槐树时,总把医点里飘出的草药香带得远些。

阿禾蹲在青石阶上,正把素问刚晒好的紫苏叶往药箱里归置,指尖蹭到箱角刻的“庐”

字,是上月秦将军派人来修医点时,特意让木匠烙上的。

“当心些,紫苏叶脆,别揉碎了。”

素问的声音从里屋传来,带着几分温软的叮嘱。

阿禾赶紧直起身,把叶片轻轻铺在药箱下层的棉垫上——那棉垫还是王阿婆前几天送来的,说药箱硬,垫着能护草药,针脚密得像撒了把星子。

里屋的木桌上,摆着三个白瓷药盒,盒盖掀开着,里面是圆润的褐药丸,凑近了能闻见杏仁和蜂蜜的甜香。

阿禾知道,这是按系统的“药物炮制”

提示做的治咳丸,前儿个素问教她揉丸时,她手生,揉碎了三回,最后还是素问握着她的手,教她“指腹力,腕子要稳”

“阿禾,过来记一下用法。”

素问拿起一个药盒,用竹片轻轻拨了拨药丸,“这个治咳嗽的,一次一粒,一天三次,温水送服。

要是遇到痰重的,就加一片生姜煮水送,记得跟百姓说清楚,别弄错了。”

阿禾连忙从怀里掏出个粗纸本子,笔尖是削尖的芦苇杆,蘸着墨汁一笔一划写:“治咳丸,一丸次,三日,痰重生姜水送。”

她写字慢,笔画总有些歪,却写得极认真——这本子是她攒了半个月的鸡蛋,跟镇上的杂货铺换的,页还贴着片干了的薄荷,是她第一次跟着素问上山采药时摘的。

正写着,院门外传来脚步声,伴着竹筐蹭着地面的轻响。

阿禾抬头,就见秦斩提着个大竹筐站在门口,玄色的将军袍下摆沾了些泥点,想来是从军营绕路过来的,特意避开了田里的麦苗。

“秦将军!”

阿禾赶紧放下本子迎上去。

秦斩把筐递过来,阿禾一接,才现沉甸甸的,掀开盖布一看,里面叠着半筐新纱布,还有五个粗陶罐,罐口都用布塞着,防止落灰。

“军营里多做了些纱布,陶罐是烧窑的老周新出的,说装草药防潮。”

秦斩的声音比寻常武将温和些,目光扫过屋里的药箱,“以后百姓来看病,拿药、煎药都方便,不用再跑镇上了。”

阿禾把筐放在墙角,又跑去倒了碗温水递过去:“谢谢将军,有了这些,我们就能多帮些人了。”

她想起上月初,村里的李叔咳得厉害,家里没陶罐煎药,只能用破瓷碗,结果药汁漏了一半,素问还特意跑了两趟,把煎好的药送过去。

秦斩接过碗,没喝,先朝里屋喊了声“苏先生”

素问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个碾药的石臼,笑道:“秦将军费心了,这陶罐正好装熬好的艾草膏,前儿个熬了些,还愁没容器装。”

正说着,院门外又传来一阵慢悠悠的脚步声,阿禾探头一看,是王阿婆挎着个小竹篮来了,蓝布头巾边角有些白,走路时左腿微微有些跛。

“阿婆,您来啦!”

阿禾赶紧迎上去,扶住王阿婆的胳膊。

王阿婆笑着拍了拍她的手:“听说你们做了新药膏,我来拿些,这几天腿又疼得厉害,夜里总睡不好。”

素问让王阿婆坐在屋前的竹椅上,卷起她的裤腿,就见膝盖处有些红肿。

“阿婆,还是老毛病,湿气重。”

素问一边说,一边从里屋拿出个陶罐,倒出些深绿色的药膏,用手指轻轻涂在红肿处,“这艾草膏是按系统提示加了干姜和花椒炮制的,比之前的见效快,您回去后,晚上用热水泡会儿脚,再涂药膏,记得盖好被子,别着凉。”

王阿婆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