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集 书院初立(2 / 4)

加入书签

屈先生,”

秦斩走进讲堂,目光扫过众人,“我建这书院,不是让你们来争‘谁对谁错’的。”

他拿起案上的《秦律》和《楚辞》,将两卷竹简并在一起,“秦律讲‘治世’,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楚辞》讲‘抒情’,是为了让人心有所寄。

一个治‘身’,一个养‘心’,缺一不可。”

他转向围观的学子,声音放缓了些:“你们中,有秦地来的,或许觉得楚俗‘散漫’;有楚地来的,或许觉得秦律‘严苛’。

可你们若静下心想想,秦地的渠水,能浇楚地的田;楚地的稻种,也能在秦地结果。

为何学问就不能相通?”

学子们都低下头,不再言语。

秦斩看了看周青臣,又看了看屈平,忽然笑道:“周博士精通《秦律》,屈先生深研《楚辞》,不如明日开学典礼后,二位联手讲一课——就讲《秦律》中的‘仁’与《楚辞》中的‘忠’,如何?”

周青臣愣了愣,随即拱手:“遵秦侯令。”

屈平也点了点头,眼底的怒意渐渐消散。

开学当日,天刚亮,书院门口就挤满了人。

除了学子和先生,还有不少寿春百姓,都想看看这“楚秦书院”

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辰时整,秦斩身着朝服,走上书院正殿前的高台,身后跟着七位先生,秦楚服饰交错,倒也和谐。

高台下方,三百余名学子分成两列,秦地学子在左,楚地学子在右,衣衫颜色泾渭分明,却都挺直了腰板,目光灼灼地望着高台。

“今日,楚秦书院开学,”

秦斩的声音透过风,传到每个人耳中,没有平日治军时的严厉,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在这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秦和楚,究竟是什么关系?”

台下静了片刻,一个秦地学子高声道:“秦灭楚,楚为秦之郡县,自然是君臣关系!”

话音刚落,楚地学子中就有人皱眉,一个穿青布衫的少年忍不住反驳:“楚地虽归秦,可楚人的根还在!

怎能只论君臣?”

秦斩没有打断他们,等台下的议论声小了些,才缓缓开口:“方才这位学子说‘君臣’,没错;这位少年说‘楚根’,也没错。

可还有一层关系,你们忘了——同源。”

他抬手,指向高台上悬挂的帛书,上面写着秦楚先祖的谱系:“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

祝融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其一为昆吾,是为楚之先祖;其一为大业,大业生皋陶,皋陶生伯益,伯益之后,是为秦之先祖。”

帛书的字迹清晰,阳光下,每个字都像在诉说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台下的学子们都睁大了眼睛,楚地学子多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先祖竟与秦地先祖同出祝融;秦地学子也愣住了,他们从小听的是“秦扫六合”

的荣光,却不知秦楚原是“一家人”

“百年前,秦楚交恶,战乱不断,”

秦斩的声音低了些,带着几分怅然,“我见过秦兵战死沙场,也见过楚民流离失所,他们中,或许有血脉相连的亲人,却因‘秦’‘楚’二字,刀兵相向。

这,不是先祖想看到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每一张脸:“我建这书院,教你们秦法,是想让你们知‘规矩’——没有规矩,国不成国,家不成家;传你们楚辞,是想让你们知‘情怀’——没有情怀,人只剩躯壳,没有灵魂。”

“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你们记住一句话,”

秦斩的声音陡然提高,字字铿锵,“秦楚本是同源,当共沐教化,不分彼此!”

话音落下,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