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集 书院初立(3 / 4)

加入书签

下先是一片寂静,随即,一个楚地学子率先拱手,高声道:“秦侯所言极是!”

紧接着,秦地学子也纷纷拱手,青衫与玄衫交错,整齐的“是”

字回荡在书院上空,连门口的百姓都跟着点头,眼里的疑虑渐渐变成了认同。

秦斩看着这一幕,眼底泛起一丝暖意。

他刚想再说些什么,忽然瞥见人群后方,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被人搀扶着,缓缓走来——是昭雎。

昭雎是楚地老臣,曾辅佐楚考烈王,楚亡后便称病不出,连秦斩几次登门拜访,都被他以“病笃”

婉拒。

如今他竟来了,还穿着楚时的朝服,只是脸色苍白,连呼吸都有些急促,显然是强撑着病体来的。

“昭老大人,”

秦斩走下高台,快步迎上去,伸手想扶他,“您身子不适,怎的还来了?”

昭雎摆了摆手,目光越过秦斩,落在“楚秦书院”

的匾额上。

风吹起他的衣袍,露出里面单薄的衬里,他却像是浑然不觉,只是盯着匾额,看了许久,忽然叹了口气——那口气里没有楚亡的悲戚,反而带着几分释然,几分欣慰。

“秦侯此举,”

昭雎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胜过上百场征战。”

秦斩愣了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

刀剑能征服土地,却征服不了人心;而一座书院,几卷诗书,却能让秦楚学子放下隔阂,让楚地百姓接纳秦制——这,才是真正的“平定”

昭雎被人搀扶着,走到学子们面前,目光扫过那些年轻的脸庞,忽然开口:“老夫活了七十岁,见了太多战乱。

楚亡时,老夫曾想,楚地的文脉,怕是要断了。

可今日见了这书院,见了你们……”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老夫知道,文脉没断,楚秦的根,也没断。”

楚地学子闻言,眼眶都红了;秦地学子也沉默着,看向楚地学子的目光里,少了几分疏离,多了几分亲近。

周青臣走上前,对着昭雎拱手:“昭老大人所言极是。

秦楚同源,文脉相通,往后,我等定当携手,教好这些学子。”

屈平也点了点头,从袖中取出一卷《离骚》,递给身边的秦地学子:“这卷《离骚》,是老夫手抄的,你且拿去看。

若有不懂的,随时来问。”

那秦地学子愣了愣,随即双手接过,郑重地说了声“谢先生”

秦斩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自己当初力排众议建书院,是做对了。

他抬头望向天空,秋日的阳光正好,透过书院的窗棂,洒在讲堂里的竹简上,秦律与楚辞并排放着,墨香混在一起,竟格外好闻。

开学典礼过后,书院渐渐步入正轨。

晨时,学子们一起听周青臣讲《秦律》,他不再只讲“严苛”

,而是结合楚地习俗,解释律法中的“仁政”

——比如秦律规定“老有所养”

,他就举例说楚地“敬老”

的习俗,让秦地学子懂了律法的温度,也让楚地学子明白了秦律并非“无情”

午时,屈平讲《楚辞》,不再只讲“悲戚”

,而是结合秦地的开拓精神,解读《离骚》中的“上下求索”

——他说,屈原“求索”

的是楚国的未来,而如今,秦楚学子“求索”

的是天下的太平,是秦楚共同的未来。

秦地学子听得入迷,楚地学子也不再觉得《楚辞》只是“楚人的乡愁”

傍晚时分,书院的后园里总是最热闹的。

秦地学子教楚地学子写秦篆,楚地学子教秦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